风雨百年烈女坊
http://www.lywxww.com 2012-02-29 15:55:24 【字号 大 中 小】
风雨百年烈女坊
小时候经常到厚富村看有关烈女的社戏,常见有贞烈女子被绞死,戏尽曲终,想不到回家的路上就要经过该村路中央的一座烈女牌坊。
这次国庆节回老家看望母亲,却想起了烈女牌坊,想起了坐落在厚富村东头路中央的那座雕刻精美的石牌坊,在这个已经与贞洁无关的年代,她是否还披着一袭洁净的夜衣,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尘世的喧嚣里。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俗称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由此可见一斑,而牌坊在朱熹理学的推动下在南宋流行并盛于清朝。
位于罗源县中房镇厚富村古代福州通到江浙一带官马大道中央的“烈女牌坊”,是清朝乾隆19年,乾隆帝为旌表当地烈女李淑玉而赐建的,于1996年被县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烈女坊高约10米,宽约8米,面北背南,呈三间门洞形,当中的一间宽大,以利车马通行,左右间窄小,供行人出入。牌坊石柱是花岗岩材质,面上镶嵌的浮雕为青石。石牌坊有三层,称为“三层多脊檐”。檐下置石斗拱、石阑额、须尔座,凿雕有精美的瑞兽、花果、人物、书法等装饰,其糅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架构,巍峨壮观,工艺华美,为闽东地区罕见。是研究清朝民俗文化的实物。
往烈女坊的路没在杂草丛中,拘束无处不在。
秋日的阳光懒懒地照射着大地,一切都显得无精打采。对于清朝,我们总有一种纠结的情绪,康、乾盛世是上升至极致的没落开始,当庸懒的性格一旦蔓延,养尊处优的一伙人学会了沾沾自喜,学会了欣赏楼堂馆所里的妖艳本事,任袅袅的烟枪弥漫。于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继而“火烧园明园”、“百日维新”便毫不留情地向我们这个多难的民族款款走来,一时间,举目疮痍,山河破碎。而只有散落于民间的贞节牌坊默默地见证了这一切,为封建礼教唱响最后的挽歌,悲壮而苍凉!
踩踏着蔓草,我努力辨识和解读着牌坊上一切能找到的文字,感受着封建礼制下多少芸芸众生在进行绝望挣扎的滋味。牌坊正中石条上镌刻着“义烈可嘉”四个大字,笔力遒劲,虽历经百年风雨浸蚀依然清晰可辨,左右两边题字为“殉节妻李淑玉故儒士朱元久,乾隆19年2月吉旦立。”门柱上的两幅对联分别题写着“义胆刚肠正气壮乾坤景色,论褒史志令名同雲汉昭回。”和“玉骨犹香黄塚土,芳魂常在碧瑶宫。”这就是一个芳华正茂的少女为殉情而得到的褒奖?真是千古流芳的褒奖啊。这在牌坊上有监坊的官员列队为证,“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闽浙部院喀尔吉善、巡抚福建军处提督军务都察院副御史潘思榘、提督福建军处荀德润、福建军处布政史司布政使陶仕璜、福建福州府知府徐景熹、福州府罗源县知县谭嵩鶶、罗源县儒学教谕兼训导陈藻详请会提。礼部奉旨动帑建坊。”
据朱氏后人朱仁发介绍,朱元久父亲朱登銮在当时是个大财主,光一年谷租就可收到3600担,粮仓遍及全县各地,甚至还延伸至宁德后溪村等一带。其妻张长金,乃西兰乡坑门村里人氏,她一向乐善好施,特别是罗源各地兴建宫庙,皆由其署名捐款,如具有千年历史的中房镇东山村的云梯宫建宫碑志就有记载:厚富村善士张长金乐捐百两银子。
【责任编辑:陈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