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凤山镇苏区村:续写红色血脉 助力老区振兴
http://www.lywxww.com 2024-10-24 09:30:11 来源:罗源县融媒体中心 【字号 大 中 小】
罗源湾新闻网讯(吴敏 陈凯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凤山镇苏区村是我省唯一一个用“苏区”命名的行政村。新中国成立前,苏区村群众全力支持革命斗争,是苏区革命基点村。20世纪90年代,为支持水库建设,苏区村又举村搬迁下山,成为了库区移民村。如今,这个在历史上两次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村落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同时发展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红色基因与绿色资源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苏区村原名山头面村,位于海拔800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中,早在20世纪30年代,这里就是革命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区域。邓子恢、陶铸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这里指导开展革命工作,当地群众也积极投身革命,涌现出11名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山头面村改名苏区村,1997年为解决城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我县打算新建苏区水库,苏区村全村实行异地搬迁。
凤山镇苏区村村民叶幼金说:“搬迁下来后,我们生活方便了,目前我们每人每年可以分到3200元左右村财分红,福利水平越来越高。”
20多年来,苏区村依托村内的红色文化资源,逐步开展修复山面区、革命武装根据地、纪念馆等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同时打造极具特色的茶叶品牌红军茶,昔日人迹罕至的山头面即将成为红色文旅的新兴打卡点。
凤山镇西片区中心村党委委员、凤山镇苏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项国盛说:“我们进行了西湖山修复及三面区红军步道、兵工厂等旧址修复,建设白鹇鸟摄影基地,积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这几年,苏区村坚持党建引领,迈出了重新上山的步伐,采取“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羊肚菌种植、蜜蜂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将生态好资源转化为好前景,不仅盘活了绿色资源,也进一步带动了村民就业。目前,村财收入每年近200万元。未来,苏区村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村社融合共建等方面下功夫,以基层治理创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凤山镇苏区村村民王庭福说:“林下经济我们实行股份制,去年年底我们每个股东收入将近6000(元),雇工收入一天是240(元),我们几个月能增加两万多元(收入),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项国盛说:“去年我们蜜蜂养殖500箱,今年将增加到700箱,预计蜂蜜产值可达到3000斤,并通过‘村企协助’尝试电商平台推动销路;利用2000余亩林地,扩大种植羊肚菌、赤松茸等20余亩,增加村财收入,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