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正文

三位老人20年剪纸不了情 收集2000余幅罗源佳作

http://www.lywxww.com  2013-02-12 11:29:33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福州新闻网

  近日,罗源凤山镇88岁的剪纸老艺人郑秀庄收到了剪纸艺人朱学舜、陈乘梅送来的特殊春节礼物——一套两册装帧精美的《畲山剪纸》丛书。

  这套丛书的出版,汇集了朱学舜、陈乘梅和彭荣山(已逝世)3位老人20年的心血。从1992年开始,3位老人开始寻访罗源民间剪纸艺人,收集他们的作品。20年来,他们走访了罗源11个乡镇40多个村庄百余次,寻访了60多个民间剪纸老艺人,共搜集2000余幅作品。其中1212幅作品经整理、分类后编成这套《畲山剪纸》丛书。

  收集抢救民间剪纸的20年

  陈乘梅说,罗源民间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经过一代又一代剪纸艺人的不断积累和传承,形成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剪纸的习俗。但最近几十年来,为了寻求方便,人们更愿意到街上买一些印刷的剪纸,民间手工剪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随着一些老剪纸艺人的逝世,新人又不愿意学,很多村庄都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对这种现象,长期痴迷于罗源民间剪纸文化的朱学舜、陈乘梅和彭荣山3位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92年,罗源县老年大学成立并开设了剪纸班,作为剪纸老师的朱学舜和刚退休的陈乘梅、彭荣山一拍即合,三人决定走访罗源民间剪纸艺人,收集抢救失散民间的剪纸。20年来,只要听说哪里有剪纸艺人,老人们就会带着干粮,收拾行装上路。为了能搜集到更有代表性的好作品,即便是同一个村,他们也会不厌其烦跑上多次。

  翻山越岭的寻访路

  搜集民间剪纸,3位老人乐在其中,但也吃了不少苦。罗源不少村庄特别是畲族人家的居住地较分散,且多在偏远山区,早年由于公共汽车只能到镇里,到村里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他们少不了要靠双腿翻山越岭数个小时,这对上年纪的老人来说确实不易。有几次干粮带得不够,他们让村民煮面给他们吃,吃完后把面钱偷偷地压在碗下,因为热情好客的村民怎么也不愿意收下钱。

 

  整理从各处搜集来的剪纸作品,他们有不少工作要做。朱学舜介绍,因为年代久远,有的剪纸作品因保存不当出现了褶皱、破损甚至霉变等,他要花上不少时间进行整理修补,有的实在不行,就只能根据残余片段的样式重新裁剪。 “还好我们抢救及时,要是现在才开始搜集,可就难了。”朱学舜说,如今能找到的剪纸老艺人少了,找到的作品更少了,这些民间剪纸老艺人至少80岁,最大的96岁,大多数已逝世,少数健在的老艺人也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几乎不剪了。

  剪纸新人崭露头角

  在20年寻访剪纸老艺人的路上,除了收集剪纸作品,3位老人从与老艺人的交流中学到不少传统的剪纸技法,了解并收集了很多民间民俗典故。这也为他们艺术创作提供不少养分。朱学舜50多年的剪纸生涯中佳作不断,他的作品前后40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剪纸艺术评比,7次获得金奖,陈乘梅也多次获全国优秀奖。他们一致认为,剪纸艺术的灵魂在民间,创作者必须深入民间,体会民情,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近年来,为了使当地的民间剪纸能够更好地传承,罗源在福州举办本县的民间剪纸艺术展,在罗源的福州民族中学、罗源职业中学、凤山镇老人学校等学校开设剪纸班和第二课堂,在霍口民族乡福湖村举办多期剪纸展,同时利用“畲族风”民俗风情节、“三月三”畲族乌饭节等活动充分展示罗源民间剪纸的魅力。这些活动中都离不开3位老人的身影,他们通过手把手地授课,把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在他们的推动下,罗源越来越多人加入剪纸行列,不少年轻剪纸能手在全国剪纸展获得大奖。

 

  朱学舜说,作为《畲山剪纸》丛书,今年还有两册书要出版,一册是关于他个人的剪纸专辑,是他近年创作的优秀作品;另一册主要选用近年来涌现的一些剪纸新人的优秀作品。

  “如今,老彭已逝世,我73岁,老陈也77岁了,我俩还要寻找机会去挖掘、整理民间剪纸。”朱学舜说,寻访民间剪纸的路,他们还会继续走下去。

  (福州晚报记者 李俊 通讯员 刘其燚 文/摄)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