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正文

三老人搜集2000余幅剪纸作品 出版《畲山剪纸》

http://www.lywxww.com  2013-02-09 09:13:15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福州新闻网

  朱学舜(左)、陈承梅向老艺人郑秀庄(右)赠阅《畲山剪纸》丛书

福州新闻网

  资料图片:朱学舜与民间剪纸爱好者交流剪纸技术

  福州新闻网讯 2月6日,罗源县凤山镇88岁的剪纸老艺人郑秀庄,收到了剪纸艺人朱学舜、陈承梅送来的特殊春节礼物——一套两册装帧精美的《畲山剪纸》丛书(如图)。这套书凝聚了朱学舜、陈乘梅、彭荣山3位老人寻访民间剪纸艺术的心血。过去20年,这3位老人走访了罗源11个乡镇40多个村庄,寻访了60多个民间剪纸老艺人,搜集了2000余幅作品。

  历史悠久 后继无人

  罗源民间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其表现手法为畲山原生态剪纸技艺,以畲族服饰、刺绣、婚庆礼花和窗花等为主要内容,并融入了汉族剪纸文化的精华。随着一些老艺人的逝世,罗源剪纸艺术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这让不少痴迷于罗源民间剪纸艺术的老艺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92年,罗源县老年大学成立并开设了剪纸班,老师的朱学舜和刚退休的老人陈乘梅、彭荣山一拍即合,决定“抢救失散民间的剪纸,传承民族文化”。

  20年来,只要听说哪里有剪纸艺人,3位老人就会带着干粮上路。为了搜集到有代表性的作品,即使是同一个村,他们也会跑上三五次。很多剪纸老艺人因此和他们熟了起来,只要听说他们要来了,就会提前把好不容易搜集的作品准备好。为了搜集民间剪纸作品,3位老人吃了不少苦。一些畲族村庄比较分散,且多在偏远的山区,到村里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他们只有靠双腿翻山越岭数个小时。

  除了搜集作品,后期整理也要花不少时间。据陈乘梅介绍,有的剪纸作品因保存不当出现了褶皱、破损甚至霉变,他们要花上不少时间进行整理修补,有的实在修补不了,就只能根据残余片段重新裁剪。

 

  出版《畲山剪纸》 让更多人爱上剪纸

  老人们20年的心血,终于得到政府的肯定。去年末,罗源县把3位老人搜集的剪纸作品,编成《畲山剪纸》丛书。

  这套丛书分为12个部分,共收集50多位民间剪纸老艺人的1212幅作品,这些剪纸作品,每一幅都构图精巧、工艺洗练,精美绝伦。“还好我们抢救及时,要是现在才开始搜集,可就难了。”朱学舜透露说,这些民间剪纸老艺人年轻的都有80岁,年龄最大的96岁,幸好他们收集剪纸作品的工作进行得早。

  朱学舜告诉记者,除了继续寻访民间剪纸艺人,他们还将通过授课、展示作品等活动传授剪纸技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剪纸艺术。

  (福州日报记者 温海龙 通讯员 刘其燚 文/摄)

更多新闻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