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热点头条 >> 正文

渴望被守护的乡村古迹

http://www.lywxww.com  2013-04-17 08:54:18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陈氏古宅

  墙头耕牛雕花

  福寿桥

  (陈雁真 叶宇楠 康琳 文/图)在罗源坊间,散布着不少古迹。这些穿越了古老岁月、隐匿在乡野的“遗珠”近况多数并不安好。笔者得知,松山镇小获村山边厝自然村的陈氏古宅就屡遭偷窃,近日又有一幅精美雕花铜匾不翼而飞。

  窃后空落的古宅

  跨进陈氏古民居的门槛,数百个雕花依稀映入眼帘。但仔细辨认,你会立时倒吸一口冷气,那些凝结着往日繁华与文化的雕花,大半已成了与木质墙面深度迥然的花影。

  这座房屋临溪而建,基础至窗台用块石、条石构砌,外墙为砖构,主体为木构,门楼亭、屋脊高翘,器宇轩昂,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房梁上、墙头上、柱子两端、窗格子里、门环拉手上……从上至下,由外而内,随处可见大量雕花遗失的痕迹,它们或高翘,或悬挂,或与墙面相融,或独立贴挂,以木、石、铜雕出耕牛、牡丹、莲花、寿形花,还有牌匾、屏风等等,形态各异,不一而足。

  古宅因何大量失窃?我们找到留守老屋的唯一房主陈伯。

  “就这么一栋老房子,也没什么看头,让它清静清静吧。”陈伯对我们的来访面露难色。原来,20多年来,老屋一直不得清静,总有窃贼觊觎,夜半翻墙,撬走古董。特别是前几年,一篇报道这座古民居的文章刊发后,不久就引来了一起猖狂的偷窃。

  “就我这么一把老骨头,他们就肆无忌惮地使劲撬呀。”陈伯常常是睡在房里,真真切切地听着窃贼撬动的声响。说起这些,陈伯直叹气:“我不敢出来呀,出来也护不住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贝。”

  陈伯告诉我们,几年前,厅堂正中高悬的一块长约3米、高约1米的烫金木雕牌匾“八仙过海”,就是在一夜之间不见踪影。不久,厅堂里长约3米、高约1.5米、厚约0.5米的雕花祭桌也相继丢失。

  厅堂里原来摆放的大物件中,现在就只剩下被陈伯早早藏于卧房的4扇雕花屏风幸免于难。可是,每次半夜被窸窸窣窣的声响惊醒,他就害怕得用身体把置于床铺内侧的屏风紧紧护住,他说:“我真担心哪天他们会闯进来。”

  长期的紧张让陈伯难以安眠,精神恍惚。不得已,陈伯就召集家族成员商议,最后大家匆匆将屏风以2万元的低价出售。事后,也曾听业内知情人士感叹说,那套屏风市场价至少数十倍于这一售价。“多少钱都没用,老祖宗的东西传了八代,到我手里丢了,愧疚啊!”

  穿堂风过,偌大的陈宅愈显空荡。沧桑无奈,如老人、如老屋,保护古宅哪是老伯一个人力所能及?

  残栏断臂的福寿桥

  走出陈氏古民居,沿光滑的石板路走上百来米,一座宽厚温驯的古石桥便匍匐脚下。它有8孔62米长,清道光17年(1837年)重建,是罗源现存最长的古石桥——福寿桥。桥面由一块块长约4米、宽约70厘米、厚近40厘米的条石构架而成,大气坚实,曾是村里必经的官道,也是罗源通往连江马鼻古道的重要桥梁之一。

  据村民介绍,抗日期间,大家无计可施之时,在桥头点炭断桥,阻止日军进攻。现在的福寿桥头四分之一处只有主体桥面的一半大小,就是解放后重修的断桥部分。

  十几年前,福寿桥还是村人聚集议事、纳凉休闲的好去处。家住附近的年轻人小郑就一直记得,当年与同伴乘兴回家卷了竹席,铺在光滑清凉的桥面上消暑的惬意。“当时,这里的两侧护栏还严严实实,我们睡在上面觉得很踏实。”小郑回忆道。

  而今站在古桥上,我们看到,福寿桥一头的护栏几近毁损,我们只能从另一端桥头残留的十几米护栏及护栏上精美的花纹里,去想象它往日的神采。“也不知什么时候,这桥就只剩下‘单臂’了。”现在的福寿桥已鲜有人迹。

  水声潺潺,古桥无声,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落寞?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