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魅力罗源 >> 畲族风情 >> 正文

宁德畲族文化调查:“山哈”文化危急 各地出招抢救

各地出招抢救“山哈”文化

http://www.lywxww.com  2012-04-17 10:36:45   来源:宁德晚报  【字号

福州新闻网

福州新闻网

福州新闻网

  畲族文化保护工作正在被重视起来。

福州新闻网

  畲族特有的田耕生活也远离我们而去。

  畲族文化延续危急!

  即使是被称为“山哈传家宝”、目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畲歌也不例外。

  我市各地纷纷开始出招抢救!

  今年9月份以来,蕉城区政协港澳台侨与民宗委组织部分委员,邀请区人大民侨台委、区文体局、民宗局等单位和部分负责人,历时月余,对区内畲族原生态民歌现状开展了深入的专题调研活动。调查中发现,畲族原生态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变迁过程中,面临淡化和消亡的危机,就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畲族“双音”唱法,也面临传承断代危机。这种畲族文化保护传承危机在我市畲族聚居点都不同程度存在,作为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区,我市担负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畲文化的重任,那么,我市又如何寻求破解之道呢?

  ◆开口唱畲歌?太难为情!

  “我们这次调研取得了一定成果,正准备将有关畲歌文化保护的调研报告报送区委、区人民政府呢。”日前,蕉城区社科联主席林峰跟记者谈起了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的事儿。他是本次专题调研活动报告的执笔人之一,他告诉记者,本次活动中,调研组深入全区8个乡镇、12个畲族行政村,历时40多天,先后召开16场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260份,经过调研组认真探讨分析,才形成了这一份调研报告。

  “其实,要保护的畲族文化不单是畲歌,还包括畲族服饰、舞蹈、习俗等。畲族民歌只是今年蕉城区调研组着力做的一个方面,畲族文化保护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来做。”林峰告诉记者。

  “畲族民歌来源于畲民的口头文学,与方言、地域等关系尤为密切,是畲族传说唱艺术的重要部分,被誉为本民族的‘山哈传家宝’,堪称畲族优秀文化的瑰宝,目前已经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峰自豪而又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蕉城区在抢救和保护畲族原生态文化等方面做了许多颇有成效的工作,但目前,从整体调研情况来看,蕉城区畲族生态文化,特别是口传说唱文化已面临断代危机,原生态民歌面临淡化或消亡的境地,抢救与保护畲族文化刻不容缓。

  据了解,在对蕉城区的调查中,他们发现由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当部分畲族群众走出山门,迁居到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或城镇,因此,畲族原生态文化格局发生变化。

  “本次调查发现,本民族原生态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大大弱化。260份有效问卷中,‘不好意思讲’、‘不愿意讲’畲语的占了七成以上,流利或基本唱畲歌的占四成。而45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已不懂唱畲歌了。”林峰告诉记者,在蕉城,当前只有八都镇猴盾村的雷美凤、九都镇柴坑村的蓝贵英和蕉城兰溪畲族移居点的雷石凤等为数不多的歌手,“双音”唱法传承濒临消亡。

 

  ◆穿一天畲服,给多少钱?

  蕉城区畲族文化面临的这些问题,在我市其他县市中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记者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在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畲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面临重重危机。

  首先是畲族传统文化出现困惑。畲族乡村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造成原有畲族传统礼俗不断淡化、简化、弱化。记者了解到,有一位畲族新生代青年,被要求在参加节日活动或迎接来宾时穿畲族服饰和讲畲族口语,他问道:“穿一天会给多少钱?”研究人员认为,虽然这只是个案,但却反映出当今畲族社会青年对本民族文化不自觉、不自信,是个普遍性问题。

  据了解,在交通方便的畲村,民族服装已经很难见到,如今的畲族年轻人办婚礼也普遍穿婚纱。畲族服饰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不流行。健在的能编能唱的畲族歌手为数不多,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会唱畲歌了。特别是作为民族的标志之一的语言,畲语正日渐淡化和消亡,许多迁入城镇的年轻一代已不会说畲语了。

  畲族文物损毁和被盗严重,一批畲族古建筑保护不力受损严重。古田富达村具有历史价值和民族特色的祠堂,保存有大量的清代匾额楹联等文物,2000年不幸在火灾中化为灰烬。村中的两座石牌坊,精华部分已被盗走。福安大林钟氏祠堂是闽东钟姓的总祠,被列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但也破损不堪,连极具研究价值的珍贵神牌也被盗走了五面。在畲族歌王故里的霞浦溪南白露坑村,大量畲歌古抄本、畲族秀才用过的古籍已经被虫蛀得面目全非,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之中。

  畲族医药、武术、手工艺也面临失传的边缘。“1987年普查时全市有畲医百多人,目前健在的不到30人,蕉城区原有畲医30多人,目前只有3人,部分畲药已失传或即将失传。武术情况主要集中在金斗洋等几个村,现在大量年轻人涌入城镇务工,专注练习畲族武术的人数已经不多了。手工艺面临的情况更糟,目前能做畲族传统服装和打制民族银饰的人全市只有十来个,而且都是60岁以上高龄了。编织传统竹制工艺品的艺人不是过世,就是上了年龄。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再过若干年畲医和畲族手工艺术都将失传。”市民宗局有关负责人韦希告诉记者。

  ◆延续“生命”,各地出招抢救

  据了解,闽东现有畲族人口约18万人,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全省畲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有畲族乡9个,人口占60%以上的畲族行政村141个。这其中,福安市、霞浦县、福鼎市、蕉城区四地的畲族人口占了闽东全区90%以上。

  作为占闽东畲民人口三分之一强的福安市,近年在畲族文化保护方面,走在了前面。据了解,福安近年来大力保护与整理畲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出台《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方案》,制定了11个方面的内容,系统性地推进工作,并从组织上、经费上加以保障。出版了《畲族志》、《福安市畲医畲药》、《三套集成》,还保存与整理了武术、婚俗、歌言、舞蹈、工艺方面的原生态文化元素,推出一批非物质文化项目和项目的传承人。打造一批畲族文化教育基地,使畲族文化今后的发展,有了相对稳固的基础。

  目前,福安市正在实施“畲族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其投资将达到二千多万,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还打造了《福安畲族网》,推进和保护畲族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依托学校,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畲族民歌讲习所,在学校里推行双语教育。近年来,他们还不断推出各种弘扬畲族优秀文化的活动,在全国甚至海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蕉城区针对本区的薄弱环节,对畲族文化现状进行了深入考察,还带队到浙江景宁等保护传承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地区考察、取经,在保护工作上有了展望和思路。“今年,我们致力于对畲歌的保护出谋献策。如果我们对于这些保护工作,每年都踏踏实实地做好一项,将其中的保护机制很好地落实下来,我们就取得成功了。”林峰说。

  霞浦县在对畲族文化的保护上也颇有成效。畲族的《小说歌》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成为全国畲族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的成果。他们还重点保护了一些极为珍贵的畲族文物。更为可喜的是,霞浦溪南的白露坑畲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好地保持了畲文化的原生态,先后被列为“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及省、市级文化名村。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2004年,宁德市政府就启动了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计划,成立“畲族文化抢救办公室”,政府补贴400万。分成语言、畲医畲药、武术、服饰等课题,在全区开展了对畲族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研究工作。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目前,民族文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原来设立的目标,基本都实现了。”韦希告诉记者,“现在,不单是我们学习别人(外地经验),别人也经常到我市学习,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与保护力度,积极发动社会经济实体与有识之士捐款或兴办文艺社团,借助民间力量保护畲族文化。”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思路和想法已被切实提到工作日程上来。目前,设立中国畲族博物馆和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等一批举措正在酝酿和进行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辉煌的“山哈”文化一定会得到很好保护和传承,在新的时期重焕光彩!(周晓京)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