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焦点图片 >> 正文

罗源石雕辉煌40年之潘惊石:和动物结下了情缘

http://www.lywxww.com  2012-11-16 16:56:59   来源:罗源湾新闻网  【字号

  人物名片:潘惊石, 原名林平,号三溪钓徒, 1963年出生于罗源。高级工艺美术师,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创作题材广泛,擅雕印钮、薄意、草虫、动物等,以“随色赋形”著称。现为中国寿山石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罗源湾新闻网讯(刘其燚 叶宇楠)初次见到潘惊石,是在福州举办罗源雕刻厂40周年庆雕刻艺术作品展的时候,当时他的作品《五毒》吸引了很多前来观展的群众。这件分别由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五种爬行动物为创作元素的作品用色巧妙、形态逼真,把“随色赋形”的功法发挥到了极致,令人惊叹妙绝。

  为什么会以这种人人都害怕的五种有毒的爬行动物为创作题材呢?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对他进行了采访。

  潘惊石说,民间经常用五毒图案,含驱邪之意,而他自己对“五毒”的喜好则和他的经历与个性有关。“小时候在农村,顽皮的我经常会捉这些小动物玩,长期观察其动态,关注其体色,比如说蛇,它爬行时身上就有太多的线条变化,有毒的蛇则是通过鲜艳的色彩来警示别人别靠近它,我就喜欢并追求它这种简单、直接的处世态度。”

  “这一系类作品花了我太多感情与精力,从收集石头到雕刻完成跨越了十年时间,修改了多回”,潘惊石说,“既然是刻‘巧色’,就必须‘巧’到极至,直到让人感叹不已。当时一直没找到和主题相吻合的石头,现在总算完成了,通过这次展览,我把它呈现给家乡的朋友”。

  1980年,高中刚毕业的潘惊石才18岁,他找到了他喜欢的工作——到罗源雕刻厂当学徒。在那里他比很多人都更努力,从老师那里他学到了最基础的雕刻技巧,也开启了他的艺术之门。一年后,雕刻厂倒闭,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在碱厂、酒精厂、木工厂等地方工作,学会了做家具,还学会了做钳工等手艺,无论做什么,他都没忘记他的艺术追求。十年后,他在福州找到了以前的雕刻厂的老师陈建熙,再次拾起刻刀。已经28岁的潘惊石,对于石雕既熟悉又陌生,“对自己喜欢的事我愿意从头开始”。

 

福州新闻网

作品《五毒》之

福州新闻网

作品《五毒》之蝎子

  入行之初,潘惊石对印钮的喜欢达到了痴迷程度,常常废寝忘食。“刚开始只是凭着喜欢一头埋进去,做出的作品很多人都说好了,但我还是不满意,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之后他每个月都会把工钱省下来去买书,主要是古典文学、摄影、艺术理论等,这些让他的艺术眼界很快得到提升。

  1998年,第一次参加雕刻作品评选,他以“商颂”为主题的六件套作品获得省一等奖,突破了寿山石印纽高瘦的原型,以矮宽为形状进行雕刻,“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当时获奖对我鼓励很大”。

  此后,在开拓印钮题材方面,潘惊石有过延续商颂、秦汉神韵等系列的构思,之后又有一些印纽作品获奖,“当时我的作品社会上反响很大,太多人仿,主要是仿形式,而内容却乱七八糟,挺让人伤心的,于是我打算再去摸索别的题材”,潘惊石说,那几年下来,始终觉得要尝试着走创作这条路,最后发现自己由于文化底蕴欠丰厚等原因,很难在印纽上有所突破。

 

福州新闻网

  潘惊石和他养的蛇

福州新闻网

  沉寂了一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台湾人拿出个巧色的蜗牛,潘惊石赫然发现:原来石头与动物的结合可以这样惊艳!为了把巧色刻好,他特意回老家罗源乡下,蛰伏了一年的时间去潜心观察并学雕蜗牛、蝉等小虫,常常废寝忘食,晨昏不分。

  在这样的苦心孤诣下,一组以蜗牛从出生到寻觅伴侣,再到繁衍后代为题材的印章诞生了,并且为潘惊石获得雕刻生涯的又一次金奖。但在评选之前,很多专家认为那些看似巧雕的蜗牛是用胶水粘上去的。后来在郭功森等一些专家的辨别下,确认是件巧雕作品。

  从此,“随色赋形”的雕刻原理在潘惊石的作品中愈发彰显以致炉火纯青。2000年正值龙年,恰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潘惊石捎去了自己的芙蓉石作品《石破天惊》,这枚顺着一块石头的造型和色泽条纹创作出从石缝中一飞冲天的巨龙作品再获金奖。2001年,潘惊石第一次出国办展,他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了7只造型各异的蛇雕作品,取名《与蛇共舞》,当年他曾经拿了其中一个雕刻好的蛇坐电梯,吓得电梯里的人失声尖叫,他们竟都以为是真蛇。

  “罗源是我梦开始的地方,等家乡的雕刻产业园建起来,我就回家搞个工作室,带一些徒弟,圆我更大的梦。”艺术追求与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对于接下来的日子,潘惊石希望自己能静下心来,创作100个原创印纽,100个巧色作品,并把自己的动物情缘和创作心得写成一本书。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