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科技特派员于艳:返乡“菇娘”助百余姐妹家门口就业
http://www.lywxww.com 2021-07-15 08:2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于艳观察液体菌种。 林春茵 摄
“物联网监测系统能够自动模拟生长环境,有了这个‘智慧管家’,产量可以大幅提升。”于艳说,手机一键实现远程控制菇房智能空调系统,“解放了人力,还能减少我们比较重大的损失。”
菌种车间也有黑科技:液体菌种接种养菌。通过一台自动振荡的摇床,菌种在一瓶瓶金黄色的液体培养基中完成了出丝,萌发快、菌点多。再进入不锈钢罐培养器生物发酵,7天之后出罐时,菌种恰好达到最有活力的状态。
于艳说,液体菌种感染率降低,养菌时间从130天缩短到11天,菌包质量提高,现蕾更均匀,产量直接就上去了。
百谷农业日产海鲜菇鲜品10吨,产值从2013年的500万元激增到2020年3000万元。
于艳透露,预计今年产量可增加三成乃至五成,灰色蟹味菇、鹿茸菇等新菌种也在伺机投产。
帮助百余位姐妹“家门口就业”
2020年8月,百谷农业逆市上扬,升级了菌菇加工车间和分拣车间。订单暴增,一些人工岗位用工量需求激增,单单是包装工,就从原来的20余名增加到40名。这也解决了当地妇女就业问题。
罗源县起步镇镇长李宏介评价于艳,“有情怀有能力的返乡青年,给乡村振兴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百谷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于艳正在申请一项“工厂化种植海鲜菇的雾化装置”专利。 林春茵 摄
目前,百谷农业百余名员工约九成来自附近村镇,大多是妇女。村民告诉记者,她们很珍惜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有了固定收入,经济上独立,上班时间比较灵活,可以照顾家人”。
“招募员工时,我们都上门去拜访,了解情况,对家庭失亲失怙的,有残疾家人要照顾的,尤其予以关注。”于艳说,今天农业技术和市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乡土”依然是当地最宝贵的情感纽带,“我们从一开始,就立志于要用农业回馈乡土。”
于艳透露,百谷农业还将继续招募“愿意回乡的年轻人”,除了期待破题冷链、仓储、物流等三个专业外,还希望能招募到文创人才。
罗源县起步镇的菇姑农场与包括百谷农业多家菇场联动,以亲子体验种菇、全菇宴、菇棚咖啡屋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于艳帮助百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林春茵 摄
“脱贫致富衔接乡村振兴,食用菌产业需要文旅和创意赋彩。”于艳说,科技特派员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愿意为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智慧农业出一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