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政务资讯 >> 正文

 罗源行政区划如何演变?

http://www.lywxww.com  2013-10-11 15:16:56   来源:罗源湾新闻网  【字号

   至宋代开始,全县划为3个乡,17个里(隅),辖38个图。元代沿用宋制,里(隅)数增至21个。明代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撤乡改行以里辖图制,至万历间(1573—1620年)裁图级政区止,罗源县里图或分或合,或裁或并,屡有变易。万历间以原16图为16里。清代仍分16里,辖44铺,372村。

  民国初,行政区划基本沿袭清制。民国20年(1931年)始置5个区,各区设区公所,辖乡(镇)162个。

  民国24年9月,实行保甲制度,将5个区并为3个区,改区公所为区署。区以下设19个联保办事处,统辖166保。民国29年,改联保为乡镇。民国30年2月,新从连江县划入的巽屿、北山与大小获乡合并组成获巽乡。全县政区重新组合,编为2个区、1个县辖镇、12个乡、114个保、1212个甲。后几经变动。

  解放后,建置7个区人民民主政府,区名沿用原乡(镇)名称,区以下仍保留原保甲制度。

  1949年9月,凤山、凤寿两区合并为第一区,区政府驻地城关;洪林、河阳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区政府驻地洪洋;鉴碧、松获两区合并为第三区,区政府驻地碧里;福丰区改名为第四区,区政府驻地霍口。

  1950年3月,废除保甲制度;6月增设第五区; 9月增设第6区,至此,全县划为6个区、64个乡和4个街道。

  1952年4月,调整行政区划,增设第七、八两个区,全县分为8个区、66个乡、4个街。同时,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1954年,又增划22个乡。

  1956年,全县划分为5个区、1个县辖镇、56个乡镇,共辖自然村698个。

  1958年5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城关、鉴江2个镇和起步、洪洋、叠石、中房、深坑、松山、泥田、大获、碧里、牛坑、白塔、凤坂、西兰、岭头、飞竹、丰余、斌溪、霍口、香岭、西峰、东宅等21个乡。

  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98个生产大队。

  1961年5月恢复区一级建制,全县划为6个区,下辖1个城关镇、37个人民公社。同年10月,城关镇升为县辖镇。

  1965年7月裁区并社,全县划分为城郊、松山、起步、洪洋、中房、西兰、飞竹、霍口、碧里、鉴江等10个人民公社,原城关镇建制不变。

  1966年6月,城关镇改为城镇公社;城郊公社除划归松山、城镇公社的8个大队外,余下15个大队另组为白塔公社(同年11月更为“红塔”)。至此,全县划为11个人民公社,185个大队、4个街。

  1984年9月,全县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各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至2013年6月,全县辖有6镇5乡196个村(居、社区)。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