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镜头,记录一个瞬间;一张照片,留存一段记忆。老照片是历史的凝固,是城市的缩影,承载社会变迁、民生民情。 罗川古邑,享誉"海滨邹鲁";邻近省城,常沐"文明之光"。清道光年间,照相机由法国人带进我国,不久照相业自福州传 入罗源,留下最早的一些照片。随着科技发展,照相机不断改进创新,照片冲印技艺日臻完善,留下的照片越来越多、越来越美。

我们精心遴选200多张老照片,上溯晚清,下截20世纪90年代初,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分为 "城市篇、人物篇、事件篇、生产篇、文教篇",略加图注,装帧成册,以飨读者。这些老照片不但记载着罗源人艰辛的沧桑史, 更记载着罗源人自豪的创业史。期望读者从中认识罗源地情,了解罗源历史,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一个个历史镜头,一张张发黄旧照片,把罗源昔日的岁月时光,真实、生动地展现在你我眼前,一起去追忆她、了解她、记住 她……

让影像记录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顾 问:吴鼎新、陈孝域、张兆浩
主 编:谢飞峰
副 主 编:黄士乾
专题策划:林克城 尤颖
特邀编辑:龚庆忠
编 委:陈应德 黄士演 陈学铃 林发银
    林伟国 薛建华
网络编辑:刘其燚 林青 康琳 叶宇楠
照片收集/摄影:党史办 方志委 档案局
罗源一中 彭智华 陈星光 黄宏纲 邱文振
  刘 伟 陈淑涛  陈承梅  谢世华  吴德京
  朱学舜  周玉瑞  郑昆庄  林桂生  陈德
华杰  叶建栋  卢逢源等

更多

上世纪80年代末五里大桥

上世纪80年代末五里大桥。
五里亭大桥又称罗源大桥,位于福汾公路99公里337米处,跨罗源湾顶部五里村与渡头村之间。原为木台木墩木面桥,长189米,共13孔,其中5孔跨径18米,8孔跨径10米。1969年3月,决定新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取代木桥,新桥址选在木桥上游6米处,7月动工,1970年4月建成,造价80万元。桥长208.81米,为县内最长公路桥,共8孔,单孔最大跨径22米。拱矢比1/6,桥面宽8米,设计荷载汽—13、挂—60。

上世纪二十年代罗源城区图

图为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传教士拍摄的罗源城区图,现藏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2011年由罗源人卢逢源在美国发现并通过互联网传回罗源。

南陈桥旧照

南陈桥位南溪东部,又称沈尉桥。始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双孔石梁人行桥,长14米,宽2.5米。1988年桥面铺设水泥混凝土。

70年代北门街的县工商联

图为上世纪70年代设在北门街(右转弯为司前街)的县工商联旧址,摄于1988年改造前。

91年县中医院门诊部

1988年9月开业的县中医院门诊部,在司前街原海军车库(摄于1991年)

91年的塔兜市场大门

拍摄于91年的塔兜市场大门、街面。

更多

林可彝(1893—1928年)

林可彝(1893—1928年)革命烈士,原名瑞鼎,字可彝,福建罗源县城关北门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牺牲于湖北武昌。图2摄于1927年6月19日,西征凯还之日赠给妻子的相片。

1953年邱一峰全家福

1953年春节,邱一峰先生全家福(镜如照相馆)

军装照

  (图1)图2)(图3)为(图4)分别为为上世纪50年代、1955年到1965年间苏联式、军衔式、上世纪70年代红军军装式。

更多
更多

1986年10月,凤山诗社复社三周年,举行座谈会,县政协副主席潘福宁到会祝贺

1986年10月,凤山诗社复社三周年,举行座谈会,县政协副主席潘福宁到会祝贺。

附罗源凤山诗社简介:

唐长兴四年(933)建县前已有诗人出现。

宋代,罗源诗词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诗人,

明代,罗源民间诗词创作进入复兴期。天启元年(1621年)郑国佐等人发起成立罗源第一个民间诗词组织——罗江社,郑国佐任社长,社员13人。

清代,罗源民间诗词创作承接晚朝发展势头,已知诗人57人。

民国时期,罗源民间诗词创作步入继承与发展时期。民国七年(1918年)成立偶社(诗社),已知有13人参加(图1)。民国16年成立凤山吟社(图2),先后入社有40人,尚有近40名外籍人士参与凤山吟社诗事活动。著名诗人有陈韵年、阮葆祯、陈仁山、黄幼培、黄春波、黄煇如、游瑞安、陈逸樵等2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县委书记张懋廷邀集原凤山吟社诗人10余人举行吟诗会,以“欢乐”五唱作折枝诗,此后又以“台湾”一唱等举行3次吟诗会。1957年停止活动。

1983年10月1日,在县政协支持下,召开诗社恢复活动大会,县委书记姚智梅到会讲话,县五套班子领导及45名诗人参加会议,宣布诗社定名为凤山诗社,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自此罗源诗事活动进入鼎盛时期。1993年与2002年又分别成立诗词学会、楹联学会,2007年成立中华诗词培训基地。

1984年5月成立罗源一中雏凤文学社

1984年5月成立罗源一中雏凤文学社

罗源一中地震测报组(1972—1981)胜利结束留影纪念

罗源一中地震测报组(1972—1981)胜利结束留影纪念

刘华金回母校凤山小学与教师合影

 图片说明:1987年在第六届全运会上,刘华金以12秒89的优异成绩,打破台湾运动员纪政保持17年之久的100米栏亚洲纪录。图为刘华金回母校凤山小学与教师合影。

上世纪70年代,城关一小(今实小)学生在县灯光球场(今世纪花园)文艺演出

上世纪70年代,城关一小(今实小)学生在县灯光球场(今世纪花园)文艺演出

上世纪70年代,罗源一中学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上世纪70年代,罗源一中学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图为陈德等在演出。

更多

1958年农具改造

1958年农具改造

上世纪七十年代鉴江渔民捕鱼

上世纪七十年代鉴江渔民用传统渔网在井水村海边捕鱼

上世纪八十年代鉴江渔民用上机船

上世纪八十年代鉴江渔民用上机船

更多
编后记:

老照片,是历史的印记,其画面生动地反映罗源的过去,既让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又能激发爱国之心,桑梓之情,无疑是具有文献史料价值。鉴此,我们决定编纂本专题。

 

2013年1月上旬,凤山诗社成立编委会,向社会发出征集老照片文启,经五个月努力,征来近300帧老照片,经初步遴选形成初稿。 同时特邀县文联主席黄丽荣,老同志吴顺良等为之审稿,县委党校校长龚庆忠为美编;诗社顾问黄士乾、老诗友刘伟、副社长陈应德、 黄士演、诗友郑昆庄等撰写图注。7–8月,编委会召开会议,对初稿审定后进行修改定稿。

 

本专题得到县档案局、县方志委、县党史办、县委党校、罗源一中等单位提供老照片;彭智华、陈星光、黄宏纲、邱文振、 刘伟、陈淑涛、陈承梅、谢世华、周玉瑞、郑昆庄、林桂生、陈德等同志也慷慨地提供了自己珍藏的部分老照片;有关部门 给予编印经费上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用老照片的形式把罗源的昨天直观地介绍给读者,这在罗源历史上尚属首次。但限于时间和学识,难免有遗珠之憾,疏漏之处,在此敬祈读者不吝赐教。

编 者
二○一四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