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为7电影谱写主题曲 《不经意间》怒放15载
http://www.lywxww.com 2012-03-09 09:14:37 来源:搜狐网 【字号 大 中 小】
《不经意间》的汪峰
《不经意间》是汪峰为搜狐7电影奉上的新歌,而在《不经意间》,汪峰又呈现出他在音乐和情怀上的两面性。首先是唯美的、浪漫的、诗意的汪峰,“蝶舞”、“晚霞”和“溪水”这种在当代流行乐里已经濒临绝迹的词汇,再现的既是汪峰骨子里的诗人情怀,也是一种对纯粹和唯美的执着。而“经历风霜”、“遍体鳞伤”、“泪流满面”后,依然的“倔强灵魂”,更因为痛楚和痛感的衬托,让励志不仅仅只是口号的空洞,而有了一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壮丽。有了这样的空间感、历史感,也让这首励志歌,既是一首抒情诗,又成为一首歌者与听者共勉的宣言,有温情也不缺温度,有力量更不少方向。
汪峰采访中阐述“不经意间”,是指的是生命中被忽略的那些瞬间,在做某件事的过程里面,比如一次旅行,一场演出,那些当时没什么意义,但是后来却影响了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瞬间。
“我很欣赏7电影项目的创意,不经意间看起来是个特别形而上的东西,但他们渗透金生活里的每一滴。这种感觉也比较符合7电影,由不同片段组成的完整作品。最吸引我的是项目中的每位导演,他们做演员的时候,有成功有失败,更有许多苦涩的记忆,让他们做导演的话,会拍出真诚的特别有意思的作品来。”
据搜狐视频方面透露,汪峰得知受邀为“7电影”创作主题曲,连连表示过“太对胃口了”。而这首主题曲也是花费了他不少心血和激情创作而成,并与“7电影”成长、勇气等主题不谋而合。在创作过程当中,汪峰句句推敲,字字斟酌,除了完全契合“7电影”的主题内容外,又不乏自己一直以来的现实风格,曲调旋律更是精益求精,充满激越和触动人心的力量,力求使音乐和剧情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让观众在观影体会情感的同时亦能在音乐上得到心灵的震撼。
“晚安,北京”的汪峰
汪峰的故事必须从“鲍家街43号”乐队说起。鲍家街43号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地址所在地,而这个名字也说明了乐队成员音乐血统的高贵。的确,相比与“鲍家街43号”同时期出道的乐队,“鲍家街43号”乐队在音乐上,的确有着技术扎实的先天优势,而这种优势,也让乐队可以在多元曲风上游刃有余。但是,“鲍家街43号”之所以是“鲍家待43号”,并非因为他们会在《点亮火焰》里玩The Doors味十足的Blues,而是因为汪峰的创作,他亦歌亦诗的词作,以及以《晚安,北京》为代表的作品。
《晚安,北京》是上世纪中国摇滚的经典代表作品。音乐学院科班的理性教育,显然未能把汪峰彻底改造成一位音乐科学家或乐器演奏工匠。既不同于崔健高瞻远瞩式的深度和宽度,也不同于大多摇滚乐手直觉化的批判和自省。《晚安,北京》这首作品中,则既有飞蛾扑火、青春热血的摇滚死磕精神,又不乏悲天悯人、独问苍穹的诗人情怀。当白衣飘飘的年代一去不再复返,汪峰的《晚安,北京》,却依稀让人看到那个诗歌时代的只色片彩。
“鲍家街43号”时代的汪峰,绝不仅仅只有《晚安,北京》。在乐队首张同名专辑中,象征理想未泯的《追梦》、叙述小人物平凡生活的《李建国》、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挣扎的《我真的需要》和《没有人要我》,其实都是《晚安,北京》在文学气质上的若干个化身。并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汪峰对恶咬牙切齿、对美义无反顾的音乐形象。这也让“鲍家街43号”乐队,在那个时代,有了“颐和园路5号”的味道。
后鲍家街43号的汪峰
2000年,汪峰发行首张个人专辑《花火》,虽然封面还印着“汪峰与鲍家街”,但实际上已经是他的个人专辑。乐队阵容的改变,丝毫没有影响汪峰的音乐气质,这反过来也可以说,之前的“鲍家街43号”乐队,其实一直在为汪峰的个人作品伴奏,哪怕当时乐队中有功不可没的吉它手龙隆。
在这张专辑的制作期,正值汪峰的前女友筠子自杀离世,因此在《花火》专辑里,汪峰也翻唱了他曾经写给筠子的歌《青春》,以及为她全新创作的《美丽世界的孤儿》。无论是“打算在黄昏时出发,搭一辆车去远方”,还是“今夜我们在一起跳舞”,汪峰的文字,永远是处于一个由苦痛到幸福过程的纠结与挣扎,以及现实与理想,时间与青春碰撞后留下的残骸。因此,他一会儿会像是一只“迷鹿”,一会儿又会绽放“花火”,一会儿又会在《早安,女士》里,表现出“一切都会好”的豁达。
“在雨中”唱情歌的汪峰
《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这张唱片,曾经被认为是汪峰“背叛”摇滚的转折点。结果证明,这张专辑在音乐上,仅仅只是汪峰传统的一个小插曲;而从人文情怀上,则不过只是突出了情字这个点。但汪峰,则依然还是那个写诗唱诗的汪峰,只不过这次小诗远多过大诗。
《在雨中》悦耳得要命的旋律,以及《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里“没有爱就没有伤害”的领悟。以爱就爱的炽烈,恨就恨得决绝的姿态,将一首首情歌写得爱憎分明、风卷残云。虽然也有《英雄》和《再见,二十世纪》这样“跑题”的作品,但《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本质上还是一张情歌专辑。而它和大多数华语情歌专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情诗成分更浓,音乐的气质更硬更重。而歌词内容在情基础上向时间层面的纵深,也让汪峰的情歌,很多时候不像是面对面谈恋爱,而是和音乐、诗歌、理想谈恋爱,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飞得更高”的汪峰
从《笑着哭》到《怒放的生命》再到《勇敢的心》,2004年到2007年的汪峰,音乐生命开始怒放,而事业生涯也一步又一步的“飞得更高”。
但正如《晚安,北京》给予摇滚歌迷一个定式化的汪峰,甚至以此作为认知汪峰、评判他作品的一把标尺一样。《怒放的生命》和《飞得更高》在给汪峰带来世俗的名利之外,也让他的音乐被人模糊化、误解化。
其实,这个时期的汪峰,不仅仅只有《怒放的生命》和《飞得更高》,或者更为主旋律化的《我爱你,中国》,其实同样也有《长安街上》、《门开了》和《觉醒》这样悲壮的歌曲。一边是舞台上的励志明星,一边是依然故我的摇滚情怀,再加上之前《在雨中》那种悲伤的温存,这其实同样都是汪峰,而这同样也都是摇滚。摇滚乐的最大特点,除了自由、精神和开放,同样也是一种纠结、一种矛盾、一种挣扎,在奢华时留有余地,在苍凉中保持乐观。而未来的汪峰则证明,《晚安,北京》里的悲壮是真的,《怒放的生命》和《飞得更高》的豪情同样也不是假的。
“春天里”的汪峰
几乎就在大多数人定义汪峰就是《怒放的生命》的汪峰,就是《飞得更高》的汪峰,他未来的未来将不停地复制自己、走穴商演,甚至更红更专时,汪峰却用一张《信仰在空中飘扬》,宣告了自己怒放时代的结束。
评判一位音乐人是否摇滚的一个条件,就在于他总是会对曾经的自己不满,而《信仰在空中飘扬》就是汪峰对音乐不知足的一种表现。当《怒放的生命》和《飞得更高》为他带来荣誉的顶峰,他又是对这种创作模式驾轻就熟的同时,又嘎然而止。《飞得更高》、感觉很爽,但时间一长,却容易迷失自己。而《信仰在空中飘扬》,则是汪峰对自己创作视角基调的一种重新修正,转而回到了“鲍家街43号”乐队的时期。针贬时弊的《名利场》和《有意思吗》,批判爱情的《蹩脚的爱情》,质朴亲情流露的《母亲》,以及将无奈、无助、悲怆和理想融汇成情怀的《信仰在空中飘扬》,以及那首后来由“旭日阳刚”翻唱得更出名的《春天里》。汪峰既保持了初出道时的锋芒、尖锐,又保留了《飞得更高》时期的大气磅礴。尤其是前者,对于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国摇滚歌手来讲,更是难能可贵。
而最新的专辑《生无所求》,则像是《信仰在空中飘扬》的拓展版,一样的或柔情似水、或亲情感人、或豪情万丈、或绝望悲壮,不同的则是更多的26首歌曲的容量。在曾经的摇滚歌手有的跨界、有的跨入主流、有的超凡遁世、有的转行转业、有的依然贩卖老歌时,汪峰还是保持了创作的热情、激情,将理想照进现实,并在现实中继续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