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运动员不能只剩训练和为国争光
http://www.lywxww.com 2012-08-01 08:20:37 来源:长江网 【字号 大 中 小】
体育总局于再清副局长严肃批评教育过周洋之后,中国运动员的思想实现了高度统一。几乎每一位运动员都掌握了那套情感自动输出程序。
完整版是———感谢国家,感谢领导,感谢父母。顺序绝不可搞错,即使一时不慎搞乱了,事后也必有纠错机制。易思玲被首金冲昏了头,只说“爸爸我爱你”, 回头立即在微博上补救。
缩略版是———感谢国家,感谢父母。领导是很大度的,不会跟国家争, 也不会跟父母争,因为领导心里清楚,自己实际上既是国家的代言人,也是父母的替代者。
迷你版是———感谢国家。省略不会产生矛盾,对于举国体制的运动员来说,家和国的一体化在认识上和事实上都没有障碍。身体发肤虽然受之父母,但自从进入运动队,国家便接管一切。父母何时退出,何时现身,要看国家的安排。
父母和家庭在大多数时候会被理解为一种羁绊,运动员过多陷入家庭的情感纠缠,被认为会影响成绩,影响夺金牌,隐含的意思其实是影响对国家的忠诚度。我们不会像古代斯巴达人那样原始,也不会像某位邻居那样落后,于是,每一位金牌成员都会被恩准获得讲述一个亲情故事的资格。
故事基本大同小异, 主题思想更是高度一律。比如,吴敏霞的妈妈向女儿隐瞒8 年病情,李雪英的爸爸两年没有见过女儿。运动员对父母的感受呢,无非是爸爸做饭、妈妈送饭之类的小学生作文模式。这就是说,运动员实际上没有和父母的共同生活记忆,他的成长和父母关系不大。父母也不能把运动员简单地看作自己的孩子,要识趣地给国家让位。
没有拿到金牌的运动员, 不会有谁给你讲亲情故事的机会, 因为感动人的是金牌, 而不是亲情本身。所以,政府会组织去金牌得主家里放鞭炮,铜牌得主就只好灰溜溜自己回家, 父母会是同样的让位和付出, 但只有牌子的质地才决定你得到认可的程度。这套认可机制现实而又冷酷,据说某地政府接来一位运动员的父母,想共同分享夺金喜悦,结果该运动员一无所获,大家便扫兴地一哄而散,没有安慰,没有专车,自己回家去吧。
把父母和国家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二者一定程度上是矛盾体,我们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国家总还讲些分寸,会给家庭留出空间。我们经历过国家占有一切的年代,现在过去了。运动队这种体制,可以说是过去不多的残留之一。
都说中国运动员呆板,不懂世情,甚至有外国记者质疑“你是不是一台机器”,因为除了“训练很苦”、“很兴奋”这样的话,我们的运动员讲不出别的话。我想,人总是要在和他们的接触中确证自我,如果抽离了运动员身边的一切,只剩下训练、为国争光,只接触得到同样的队友和作为国家人格化代表的官员、教练,怎么可能指望他们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人。(长江日报 刘林德)
详情请看:http://news.cjn.cn/cjsp/fy/201208/t2025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