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青:中国处于改善安全环境关键期(图)
http://www.lywxww.com 2012-12-14 09:36:46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 |
资料图: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
解读十八大·国际变局与中国战略机遇期(5)
孟祥青:中国处于改善安全环境关键期
孟祥青指出,中国正处于“战略摩擦期”,即能不能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环境的最关键时期。要维护战略机遇期,就要主动出击,通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和谐合作的大旗,通过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一系列的机制建立,把周边安全环境营造得更好
孟祥青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问题研究。日前,孟祥青就国家安全环境与中国战略机遇期这一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安全环境无本质变化
记者:您觉得我国目前的安全环境和十年前提出“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的时候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
孟祥青:应该说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没有本质的变化。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叫“总体稳定、局部严峻、安全问题趋于复杂”。“总体稳定”是指,两极格局一瓦解,打世界大战的结构便不存在了。“局部严峻”是指在不同时期,我们在不同方向上确实还存在着严重的威胁。比如说,在2002年我们提出战略机遇期以后,紧接着就面临着陈水扁上台、“台独”势力发展、台海形势紧张的局面。冷战后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安全问题趋于复杂”,这跟冷战时期的“安全问题单一”不一样了,也就是说,近年来我们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步上升的局面。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我们这些年在某些方向的安全风险确实在加大。比如南海的形势,可以说最近几年都是在持续升温。钓鱼岛争端中日本的小动作也不是从今天才开始。这都证明了我们面临的来自于海洋的安全风险明显加大。
安全问题比上世纪90年代更加复杂。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四个“相互交织”上。第一是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种相互交织不仅表现在相互影响渗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是国家安全威胁和社会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过去我们讲国家安全威胁都是高政治领域的安全层次,比如说在国家层面上,面临的威胁可能就是其他国家对我们的领土入侵。但是这些年我们看到低政治领域的安全威胁也在上升,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
第三是现实威胁和潜在威胁相互交织,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四是国内面临的威胁和国际面临的威胁相互交织,而且出现了新的态势国内问题的国际化,国际问题的国内化。
辩证看待机遇与挑战
记者:基于目前我国国家安全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已经终结了。您对此怎么看?
孟祥青:2002年中央做出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有许多科学依据的。在国内,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我们保持了十年的高速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没有变。所以我们这样一个判断是依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做出的。
从更高的层面来讲,我认为判断战略机遇期首先要基于三点:第一点,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一个政治判断。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地从某一个经济指标角度出发来判断,也不是单纯地针对某一个具体事件判断,更不是从技术层面来判断。
第二,中央做出的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我认为它是对一个大趋势的判断。不仅是对我们当前的内外形势,也是对未来的国内环境和大的国际环境所做出的判断。大的国内环境,就是中国改革开放这个政策不会动摇。另外,我们面临的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这个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里,尽管一些国家,包括西方某些国家,会采取各种手段,对我们进行限制、制约或围堵,但是全球化的这个平台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第三点,它也是个辩证判断。最近几年,我们在强调两个“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任何机遇里面都有挑战;反过来,任何挑战里面都有机遇,它是辩证的。比如说从2002年以来,我们遇到了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国际上,有美国入侵伊拉克,有中东北非的剧变,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的盛行。在国内,有“3·14”事件,有“7·5”事件,还有一系列大的自然灾害等。当时很多人都感觉到对我们的冲击很大,好像机遇期失掉了,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最终都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中国这艘航船仍然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前行。上述事件虽然是危机事件,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遇,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就是一种辩证的态度,它说明,战略机遇期判断本身就包含着我们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基于这样一些根据,可以看出,战略机遇期是一个政治判断、大势判断、辩证判断。
对美国不可反应过度
记者:相对于中东、北非以及欧美来说,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的影响会比较直接一点。您觉得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影响有哪些呢?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挑战,您觉得如何把这个挑战转化成一个机遇呢?
孟祥青:美国在提出“重返亚太”或“亚太战略平衡”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应该说中国因素是美国重返亚太的主要考虑之一,或者说是重大的诱因之一,但它不是唯一的目标。具体分析的话,美国重返亚太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外交,四是军事。
人们可能更关心的是美国在军事上的重返亚太,应该说对中国的压力很大。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重返亚太,确实有强烈针对中国的一面,这一点我们绝不能回避,而且要做好各种准备。但是作为涉及经济、军事、外交全面性地重大战略部署,挤进东亚一体化进程,重新振兴经济,重塑后反恐时代军事部署,防止盟国军事体系崩盘等,也都是重要原因。而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上世纪90年代开始,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这五个盟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美入亚,或者叫疏远美国、拉近中国的这样一个态势。因此,奥巴马重返亚洲战略的一项工程就是,利用矛盾,恩威并施,重塑盟国的体系。所以他把冲绳美军南移到关岛,将驻韩的美军联合作战指挥权延长到2015年等,这些都有公然针对中国的一面,但是也有暗中控制盟国的意图。
所有这些,不管是针对中国,还是暗中控制盟国,都是服务于一个目标,就是美国的新的亚太战略布局。如果按照这样一些复杂的背景、复杂的动作来进行解读和深入地分析研究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对待美国这轮亚太调整针对中国的一面,或者是对中国战略包围的这样一面的时候,我们确实要做斗争,但是这种斗争要做得有理有力有节,同时又不能做出过度的反应。如果做出过度的反应,比如说自乱阵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美国的亚太战略转移上,甚至影响我们发展的这样一个大环境,影响我们的国内经济建设,这些都会是美国乐见其成的。因为美国看到,它以最低的成本同时实现了吓住中国和稳定盟国的目标。我们的周边,北边的中俄关系,东南的两岸关系,都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西北边还有上合组织。这些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应对美国战略东移的机会。
主权争端须坚守底线
记者:钓鱼岛争端和南海争端将会给战略机遇期带来哪些影响?
孟祥青: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是我们利用、抓住战略机遇期必须跨越的一个门槛。在维护南海主权、钓鱼岛主权问题上,我们要做长远的打算,坚守我们的底线。要让这样的宣誓主权的行动进一步地扩大化、制度化、法制化、长期化,决不能在主权问题上有任何妥协让步。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虽然南海和钓鱼岛的紧张局面在升温,但是只要不发生全面战争和冲突,它不会影响我们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讲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和平发展战略,并不意味着会一帆风顺,更不意味着我们不会发生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关键在我们如何进行战略选择,如何提出我们的策略,如何来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提高我们管控危机的能力。比如说,这次在黄岩岛争端中,我们取得了突破,我们控制了黄岩岛。在钓鱼岛争端中,我们占据了主动,打破了日本历经百年所谓的“实际控制”,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钓鱼岛24海里毗连区和1 2海里的领海,在钓鱼岛海域我们已经事实存在了,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另外,我们继续在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坚守我们的底线,坚持我们的原则,不做出妥协退让。因为我们有许多有利的条件,除了刚才讲的以外,还有几点。第一,我们陆地边界的纠纷基本解决了,14条陆上边境线中的12条已经全部划定,现在还有两条没有划定,一个是中不边境,一个是中印边境。第二,台海形势基本稳定了,这就使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来应对南海和钓鱼岛问题。第三,近些年来,我们的海上能力和军事现代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一旦钓鱼岛问题或者南海争端升温,我们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我们也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这些都为我们最终解决上述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这些恰恰也反映了我们的机遇。
主动出击抓住机遇期
记者:您觉得我们如果要有所作为的话,具体应该怎么做?面向未来,如何营造更好的国家安全环境?
孟祥青:大国崛起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准备期,二是摩擦期,三是接纳期。而我们今天正处在与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地区战略摩擦的高发期。在摩擦期,来自于内外的一些反崛起力量开始打压我们,如果顶不住压力,战略选择政策制定发生重大失误的话,这个崛起就会夭折。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大国崛起的转型期、关键期、高危期、孤独期、矛盾凸显期,也是大国崛起中危机频频爆发的时期。我们今天正处在这样一个战略摩擦期,也就是说,现在是我们能不能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环境的最关键的时期。
要想顺利度过这个时期,一是靠战略选择,二是靠正确的政策,三是靠谋划的运用。战略选择要正确,不能发生重大失误。依靠外交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建立不同的机制来营造、夯实我们周边的安全环境。通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和谐合作的大旗,通过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一系列的机制建立,来把我们的周边安全环境营造得更好。
记者:有人认为,战略机遇期是动态的,是要靠争取的,甚至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孟祥青:战略机遇期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维护战略机遇期,就要主动出击。在抓住利用好战略机遇期上,我们要大有作为。
在此期间,我们要有几点认识应该理清。第一,战略机遇期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国在崛起的过程当中没有任何矛盾。
第二,要提高控制危机的能力。有了冲突和矛盾,甚至发生了一些局部的战争,但不能让这样的冲突和危机影响我们大的发展目标,更不能损害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
第三,要防止国际社会利用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心态来做文章。比如,今年以来南海局部紧张局势持续升温,钓鱼岛争端加剧,都反映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战略误判。他们都普遍认为中国在抓战略机遇期,中国会把经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不可能对外采取强硬举措,更不可能动武等等。
他们对我们的这些判断,也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向国际社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第一,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高举和平和谐合作的大旗,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绝不动摇。
第二,我们要向国际社会明确地申明,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绝不以牺牲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代价。
第三,中国坚持防御性的战略,坚持后发制人。我们绝不打第一枪,但是也绝不允许你打第二枪。
第四,我们在维护主权方面采取的所有行动,如果控制得好,是不会影响和损害我们的战略机遇期的。(本网记者黄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