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苏记录1万多家庭生活账本 作富民决策依

http://www.lywxww.com  2011-08-30 08:57:33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

江苏记录1万多家庭生活账本 作富民决策依据

调查员陆启洁正在仔细核对数据。石小磊 摄

■名词

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

江苏提出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居民收入倍增是实际收入的倍增,是剔除物价因素的倍增,而非名义收入的倍增。第二,不仅仅是增加平均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记账户

老百姓收入的数据是怎么来的?物价因素又是如何统计的?这些数据的源头,是最普通的家庭账本——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根据科学抽样的原则,在全省抽取了1万多个调查户,对他们进行收入“记账”式调查,录入数据库,并进行科学测算。这些调查户每三年轮换一次,每个月都要用统一的账本记录下每一笔收入支出。

一棵大白菜花费4.6元、2斤小菜秧花费8元、手机充值花费100元、单位发伙补收入300元……淡黄色封面的《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情况日记账》实际上就是一本家庭收支流水账,调查员陆启洁每个月要收上来22本这样的账本,同时也发下去22本,每本发给一个记账家庭。

在南京市鼓楼区大方巷社区,共有22户统计部门抽样选出的记账家庭,而在江苏全省则有1万多户.他们每天记下的收支数据,最终汇聚到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成为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等等一系列统计数据的源头。昨天下午,记者和陆启洁一起,来到了大方巷社区的记账户王奶奶家。

小到一个蒜头都要记录在案

翻开账本,王奶奶在里面记下了自己一家人本月的收入:老伴工资7265元、自己工资3077元、女儿工资4000元、女婿工资6000元、记账补贴50元、八一建军节补贴1000元;在“现金支出表”中,按时间依次记下了8月21日买1斤青菜花了4元、买一棵大白菜花了4.6元、买2只牛蛙花了30元……

67岁的王奶奶告诉记者,自己从1999年就开始记账了。“不过不像这个本本要求得细。”陆启洁说,这个账本是国家统计局统一的格式,看王奶奶的账本比较“省心”,“有的记账户刚开始记账时直接写今天买菜花了30元,这就不符合要求,得写清楚买了几样,每样买了几斤几两,分别是多少钱,一个蒜头也得记清楚。”

根据规定,记账户每三年换一次,王奶奶他们这一批记账户是从今年1月开始“上岗”的。除了每月给每户记账家庭发50元补贴作为劳务费外,陆启洁他们每个月都要与记账户们联系四五次,至少上门两次。

每月收一次账本层层审核

“这个数字是几?这个菜的单位是斤吧?”每个月的22日左右,就是陆启洁他们上门收账本的日子。收上来的同时,他们要和记账户一起对里面的数据先进行核对,比如有的单位不太清楚,或是比如记下了一斤猪肉5元钱的,觉得不太正常,就会与记账户核账。收上账本后,陆启洁要对住户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进行编号,再录入电脑。“每月26日,街道一级报送区,区里要在28日前将数据报南京调查队,市里再往省一级报,每一级都有审核程序,确保准确可信。”

7年账本忠实记录生活变迁

当了7年的调查员,陆启洁收过的账本堆起来也有一人多高了,无数个数据录入下来,她对这些数据的感觉比一些记账户还要深刻。

陆启洁还记得,早在2005年左右,她联系的记账户中,一名普通企业退休工人一个月才拿八九百元,“前几年涨到了每月一千零几十,去年1500多元,今年录入的就是1700-1900多元了。”

物价上涨同样也能通过居民记的账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一次在录入一个账本数据时,我们发现记录了一个水产品,才2毛钱一斤,都担心会不会是记错了,后来与居民核实知道是河蚌,这还是2005年左右的事,到今年河蚌已经1块多一斤了。还有比如大白菜也是居民买得比较多的,前几年录入时每斤都在5毛左右,今年就都在1块钱左右了。”

高收入家庭不能成为“记账户”

记者在采访中也产生这样的疑问:全鼓楼区只有150个记账户,全省也不过1万多户,怎么代表全省7千多万人呢?比如,王奶奶家作为鼓楼区150个调查户中的一个,是从全区1500名抽查调查对象中选出来的,她家的收入应该算是中上水平。那么比她家收入低和比她家收入高的人呢?记者了解到,这一抽选是这样操作的:根据去年这1500名抽样调查对象的收入高低,等距划分成9个等份,在9个等份中再抽样选择,确保最终确定的这150户代表着鼓楼区各个收入层次的家庭。去年鼓楼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863元,这150户居民中有近60%的家庭收入未达到平均水平。为了让数据体现真实性,那种年收入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上千万的家庭是不可能成为调查对象的,在低收入方面,低保户占据了150户中的3席。

在居民家中 感受真实统计数据

每当居民可支配收入公布时,总有一些网友会质疑:数据是从哪来的?我们的收入有没有“被增长”?

在过去的五六年时间里,作为一个跑统计、跑物价的记者,我一直在与各式各样的数据打交道,也曾经接到过一些读者的电话:“你们报道说收入增长了多少,可是我怎么没感觉到?”应该说,昨天跟着调查员陆启洁走进记账家庭的采访,让我彻底了解到了,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一年,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原来就是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邻居,每一天,对每一笔收支一一记录下来,正是依靠这些基础数据,国家和地方才得以计算、公布每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怎么保证我们的收入没有“被增长”?一要靠科学统计,二也要靠我们千千万万个记账户、调查员一丝不苟地忠实记录。

另一方面,我们的统计制度如果能够更加公开透明一些,应该就能够得到更多居民的理解与支持。昨天我的这次“走基层”的采访,受到了鼓楼区城市抽样调查队的热切欢迎,调查队孔队长对我说,不少居民往往认为,调查他们的收支是个涉及隐私的事情,为此调查员没少受冷眼。他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这次报道,让更多居民了解统计数据是如何诞生的,更加支持统计调查工作。

【责任编辑:林青】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