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热点头条 >> 正文

福建海岸线记者八闽行:再领航,“海上福州”潮起云天阔

福建海岸线记者八闽行

http://www.lywxww.com  2012-07-16 09:51:16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福建海岸线
记者八闽行
再领航,“海上福州”潮起云天阔
本报记者 任君翔 段金柱

  盛夏酷暑,沿着蜿蜒的千里岸线,逐浪观潮。

  行船罗源湾,海面微波轻漾,海上田园风光与临港产业图景,并收眼底;

  注目闽江口,省会福州沿江向海突进,龙头引领之势,一目了然;

  环绕江阴半岛,港城联动,新增长极初显端倪……

  藉天时地利人和,“海上福州”风起帆张,再启新航程。

  审时度势 抢抓机遇 战略更提升

  闽江口北岸,屹立着一座砖石铁木合构的红色西式建筑。这座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工业车间,是当年马尾造船厂的轮机车间,建于1867年,建筑标准在当时的欧洲都极为少见。

  走进堂皇依旧的车间,迎面是一排人物雕像——左宗棠、沈葆桢、严复、萨镇冰……熠熠生辉的名字,缔造了中国百年船政的光耀。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强国梦想从这片海上出发;改革开放后,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也从包括福州在内的沿海开启。

  盘点福州的家底,“海”字分量尤重。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占全市国土面积46.91%的海域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的海岸线和占全省三分之一的海岛。罗源湾、江阴港都是难得的天然深水良港,可建1万至30万吨级不等的深水泊位120多个。

  海洋文明积淀深厚。600多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均驻泊闽江口外“伺风开洋”。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创办船政,马尾成为“中国近代工业之嚆矢,近代海军之摇篮”。1984年,福州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开放潮涌闽江两岸。

  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态势的深刻洞察,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1994年,福州市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成为我国沿海城市发出“向海进军”的最早宣言。

  2006年、2007年,福州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关于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推进“南北两翼”发展的意见》。

  掘金“蓝海”,收获渐丰。“十一五”期间,福州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19.06%,2010年海洋经济总量达828.26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强,多项指标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纵向比,已然呈跨越之势;横向比,仅港口吞吐量一项,福州就与宁波、青岛甚至厦门差距甚远。差距,实为发展空间。

  2010年,“十一五”收官之时,福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400亿元。但同时,陆域资源利用日趋饱和,人口和环境承受力面临挑战,先行开放的红利日益摊薄。高位之上,压力之下,省会龙头如何作为?

  再开放!正如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所言:“一个地区加快发展,开放是重要且最先启动的引擎。”传承海洋文明,书写海洋华章,是开放的应有之义。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已先行进军海洋,掀起新一轮开放浪潮。

  上下探索,内外观照,福州再一次面朝大海。今年4月,福州市出台《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布局,科学有序推进海岸、海岛、近海、远海开发,着力构建“一带一核两翼四湾”的海洋开发新格局,将福州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强市。

  “这是福州抢抓机遇,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决策作出的战略部署,有利于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构建福州大都市区,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说。

  这份意见,成为新时期福州于全省率先吹响进军海洋的冲锋号。

  突破重点 拉长短板 产业更优化

  夕阳下,绿野,蕉林,鹭鸟,苇塘。极目望远,一派平畴风光。

  渔平高速福清江镜路段南面,是一片宽阔的滩涂围垦地。很多项目垂青于此,想要入驻,都被婉拒。江镜农场场长林道标说:“宁可守着这一片原生态,也要等到好机会。”好机会已经到来,这里正在规划23平方公里、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闽台(福州)海洋经济产业园,将成为福州掘金“蓝海”的“拳头”。

  顶住压力,上项目宁缺毋滥,好中选优,让黄金岸线、黄金资源发挥黄金效益,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在福州成为共识共举。

  新起点上,福州市提出,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基本实现再造一个“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

  蓝图,要变成现实,需要产业支撑。而现实中,福州海洋经济二产占比不高,三产增长相对缓慢,新兴产业亟待破题,服务业尚待培育,传统渔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改变之关键,在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载体就是“一带一核两翼四湾”。“一带”即构建榕台海洋经济合作带;“一核”即以马尾新城为核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两翼”,即以罗源湾、江阴两大港区为重点,发展新型临港先进制造业,打造产业集群;“四湾”,即环罗源湾、闽江口、环福清湾、环兴化湾的差异化发展。

  “三群”联动,“三维”对接,“南翼”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北翼”千亿级冶金产业集群,“两翼”齐飞,正成为带动福州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南翼”,江阴开发区已签约、落地包括东南电化、天辰耀隆、中国化工CPP等101个项目,总投资890多亿元。“江阴将形成集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为一体的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具备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魏灵说。

  再看“北翼”,罗源湾两岸生机勃发。

  罗源湾北岸,因去年央企宝钢重组德盛镍业而活力倍增。目前,宝钢德盛一期15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已投产,二期正在筹建,到“十二五”末将形成400万吨产能,年产值达600亿元。以宝钢德盛为龙头,罗源湾北岸已有冶金及上下游企业17家,千亿元“冶金城”正在形成。

  罗源湾南岸,大项目纷至沓来,总投资540亿元的华电可门火电厂一、二期已投入商业运行,中石油渤海装备福建钢管等项目已动建。未来,有望形成集能源、石化、装备制造等为一体的千亿产值的临港产业集群。

  蓝色经济,比拼“新兴”、科技硬实力。在海洋新兴产业,福州已有众多闪耀“星星”。作为我省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冠海造船在行业处于低谷之时,仍努力攀向高端,投资建设设施先进的涂装车间。总经理李建国说,最困难的时候,企业不仅要保住完整的人才队伍,保住一流的硬件水平,还要瞄准高端海工装备产品,积蓄后发力量。

  蓝色经济,还比拼生态、人文软实力。以滨海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海洋服务业蓬勃兴起,即是明证。海洋文明积淀深厚的长乐市,建设总长70多公里的滨江滨海大道,连贯郑和航海馆、闽江口湿地公园等十多个景点,并请来业界高手进行包装策划。“我们虽然没有‘世遗’大品牌,但一定会串珠成链。”长乐市旅游局局长许敏信心满满。

  求“新”,不忘“旧”,传统的海洋渔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全国第二水产大县连江县,靠科技耕海牧渔,水产养殖品从“老三样”升级为“新三宝”,附加值翻几番,同时,产业链向精加工环节延伸。我省最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之一百洋食品,去年底在连江琯头建起全省面积最大、工艺流程最规范的水产加工基地,一天即可加工水产品200吨。

  从一产到三产,从旧业到新业,福州海洋经济,已从传统的单项开发,转向现代的综合开发,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港城联动 海陆一体 统筹更有力

  卫星图上,湛蓝的港湾,腹大口小。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大港”的罗源湾,在热浪中躁动。

  罗源湾北岸,车来人往,尘土飞扬,“双城记”精彩上演,绿色冶金城、蓝色滨海城隔海遥相呼应。罗源湾管委会主任范永刚说,集商贸居住与旅游功能,可聚集10万人口的滨海城,相当于再造一座罗源县城,将有力配套临港产业,统筹城乡发展。

  城,因港而生;港,因城而强。

  建设“海上福州”,并不是弱化“陆上福州”。恰恰相反,更需要坚持海陆一体,港口、产业、城市“三群联动”,区域内县市区互动。更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的要举,关键词是“统筹”。

  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协调发展,是走活“海上福州”整盘棋的必由路径。

  位于长乐的松下港区、位于连江的可门港正在奏响“海陆联动”协奏曲。随着基础夯实,松下已成为福州港最大的粮食和散杂货码头。可门港今年开创一项纪录,3月19日,靠泊了福建港口有史以来第一艘30万吨级超大型干散货轮船。通过海陆联运、与马尾港的“水水中转”,松下港、可门港的腹地伸向三明、南平等地,为三钢等企业节省物流成本。

  从可门、松下到江阴,放眼整个福州港,疏港大通道的瓶颈制约凸显。目前,各大港区中仅有马尾港连接了铁路,而马尾港属于江港,只能停泊万吨级轮船,吞吐量有限。福州港急盼,加快基础建设,加快突破瓶颈,真正激活海陆联动,让腹地空间成倍放大。

  做足滨江临海文章,实施“三群联动”,“建业”与“造城”同步。这一全新理念正给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

  跨越闽江口“三江两岸”的马尾新城,是“海上福州”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开放福州”高位起跳的战略支点。再造马尾,不是再建一个工业区、开发区,而是再造一个有产业基础、城区功能、人气集聚的新市区。目前,马尾新城总体概念性规划正在修编上报,琅岐闽江大桥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紧构建,总部经济加速集聚。

  “海上福州”正兴,不靠海的县市同样与海洋零距离。按整体空间布局,福州以产业项目为纽带,建立机制,推动区域内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宜海则海,宜山则山。

  今年2月,福州创新建立市域内对口协作机制,由鼓楼等5个城区,福清、长乐、闽侯等县市,每年安排300万至1000万元不等的资金,分别挂钩连江、罗源、闽清、永泰4个县,从资金扶持、产业联动、人才支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协作。目前,协作项目正在落实,有的正在启动,如福清的名城、冠城大通两家企业分别投资120亿元和32.5亿元在永泰兴建东部温泉旅游项目、海西创意产业园区,创意园已经动建。

  知海,从少到多,从浅到深;用海,从近向远,从低向高;护海,从宽到严,从粗到精。风从海上来,大开放给力大发展;逐梦“蓝海”,“海上福州”再领风骚。

开栏的话

福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

面朝大海,当是春暖花开,万千气象。

福建,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港口资源丰富,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州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地,马尾诞生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福建在经略海洋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但是,从数百年前的朝廷海禁,到数十年前的海防前线,闽人只能望洋兴叹。

那时,海洋给福建带来什么?几条鱼虾,几多台风,还有漫漫风沙。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福建向海进军,耕渔牧海,向海洋要地、要钱、要粮,但限于实力,限于科技,限于眼界,限于观念,对海洋的认识与重视还远未到位,对海洋的开发与保护,更有巨大空间和潜力。

现在,人们终于知道,福建不仅是陆上福建,还有个海上福建,再有个海外福建。向海,是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新的选择,必须在海峡、海湾、海岛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面向未来,福建要在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温家宝总理4月来闽考察时提出要求。

“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海水淡化,充分发挥海洋碳汇功能,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保和建设力度。”这是贾庆林主席的殷切期望。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决定》明确指出,福建省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

“从陆域经济向海洋经济延伸,是发挥福建省沿海优势,拓展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省委书记孙春兰坚定地表示。

向海!向海!向海!

在3752公里的福建海岸线,号角已经吹响。记者顶着烈日酷暑,迎着炽热海风,沿着福建海岸线,追寻建设海上福建的雄壮步履。

今起,本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福建海岸线》,敬请关注。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