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正文

罗源县鉴江镇——600年古城墙亟待规范保护

http://www.lywxww.com  2012-02-07 10:08:28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鉴江古城的南门犹存,但相连的城墙已被拆除。

    “鉴江镇是罗源县东部沿海历史名镇,这里保存着全县最完整的古城墙,至今600余年。近年来,由于风雨侵蚀,部分遗迹面临再次损坏的风险。古城墙是历史的见证,希望文物管理部门能够重视,进行规范保护。”近日,一名鉴江镇居民致电本报。

    2月2日,记者从罗源县城出发,穿过42公里的蜿蜒山路,来到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鉴江镇。

  古城留存600余年

    鉴江镇,原名镜峰、镜港,位于罗源县境东部沿海,东面与霞浦县隔海相望,西与碧里乡、松山镇相邻,南与罗源湾毗连,北接三都澳入口处,面积70平方公里。

    据当地文化站站长林厚亮介绍,明洪武年间,为抗御倭寇侵扰,明朝政府及村人在此修建鉴江古城,建设海防边关,鉴江成为罗源县东部海防重镇。由于城墙固若金汤,一批又一批的倭寇到此不得不止步,一方百姓的安全得以确保。600多年过去,鉴江古城保存至今。如今,镇上的南、东、北角仍保存有古城门,一小部分城墙依然完好如初。

    在当地居民引导下,记者对古城遗迹做了一番探访。

    西门位于小镇的集市附近,已经被改造成“集福亭”,这个亭子依然像一扇门,成为小镇居民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我们这代人从没看过西门原貌,除非八九十岁的老人。”林厚亮感叹道。他说,新中国成立后,镇里在此建农贸集市,把西门拆了,后来居民觉得可惜,又在原址修建了“集福亭”。

    穿过“集福亭”,沿着巷子前行右拐,记者来到南门。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四个城门,属靠海的南门最牢固,“最早海水直接就到城门下,因此,它是石砌的两重门。”南门完全由石条砌成,墙厚近3米,门上爬满藤蔓,保存相对完整,然而,相连的城墙早已消失。

    东门为拱门形状,拱顶曾经坍塌,后被修复,可明显看到水泥修补痕迹。从东门走向北门,记者发现,此段城墙基本完整保留下来,但已变成鉴江村外围干道的路基。沿路探访可发现,古城墙最高处近5米,最宽处近4米。遗憾的是,部分城墙因修水泥路被削低、削平,一些修建城墙的石头被遗弃在路旁。北门亦为一道厚厚的拱门,保存最为完整,就连当时放置门闩的石洞也清晰可辨,门上贴着写有“风调雨顺”字眼的春联。

  小镇居民的护城心声

    林厚亮告诉记者,近年来,剩余的古城墙保存相对完整,归功于当地自发组建护城队伍:应急队。这支队伍由鉴江村、海上村、陆上村的34名志愿者组成,这三个村刚好是古城墙所在的村落。

    十几年来,应急队定时组织巡逻,阻止一切破坏古城墙的行为。“最开始时,有些居民没有保护古城的意识。有的在城墙上搭建房屋,有的挖走城墙上的石头,有的在城墙上种植地瓜、芹菜等农作物,一旦发现,应急队都会耐心上前劝说、阻止。”林厚亮说。

    应急队还在镇上人群聚集的地方进行宣传。“这是全县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可不能在我们手上破坏。”这样的话语,简单有效。此外,由于当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从种植农作物为主转变成养殖鲍鱼为主,再也没人在城墙上种植作物,这对保护城墙起到一定作用。

    渐渐地,镇上的居民形成了保护共识。前年,在一场大雨中,古城墙东门的拱顶坍塌,一位鉴江村居民急匆匆地“通风报信”,鉴江村马上召开村两委会,出资将城门修复。

    在采访中,镇上的老人邓金伙一直跟着记者。老人说,在他小时候,城墙尚完好,在上面走一圈,要花20分钟,西门也不曾拆除,“大部分城墙由于集镇的发展,在扩建住宅时被陆续破坏,现在只剩下3个城门。如今没有人破坏了,就是怕风雨侵蚀。请记者帮我们呼吁一下,让大家一起来保护古城墙,把历史的见证留给子孙。”

  让历史见证停留更久

    鉴江镇宣传委员陈言炳对记者说,目前,居民的自发保护避免了古城墙的人为破坏,但规范化保护无从谈起。一方面,镇里缺乏专项资金,更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不知道何处城墙存在隐患,需要修补;另一方面,如果部分城墙意外倒塌,就算是筹钱修复,也是简单修复,无法做到“修旧如旧”。“古城墙虽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还是处于自发保护阶段,希望文物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规范化保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保护专家告诉记者,如今,许多文物的命运与鉴江古城类似,居民的自发性保护不能解决长远问题,“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让历史的见证,停留得更久一些”。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