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畲族文化 >> 正文

对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http://www.lywxww.com  2012-02-29 15:44:53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字号

畲族民居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湖南、贵州等省,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畲族共有709592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畲族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它们至今散发着璀璨光芒。
 
  畲族民间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如畲族独创的“对歌”(也称为“歌言”)、畲族武术以及各种古朴的传统竞技比赛等。畲族一直保持着续修族谱和建祠堂的传统。在古代,游耕为主的畲族先民,在缺乏民族文字的情况下,历史渊源、血缘传承和生产生活状况,都只能靠口耳相传。到了明末清初,畲族人生产生活的地域范围逐渐固定,畲族村落的布局基本定型,修谱之风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祠堂是供族内祭祖和存放祖牌的地方,是全族办公、议事和盘歌演出的公共场所。这些既是畲族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时代快速发展和社会巨大变革的浪潮中,畲族传统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样,面临着不断被边缘化的冲击与挑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的畲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愈来愈多,畲语、对歌使用频率越来越少,平日里也见不到穿戴畲族服饰的人了。
 
  笔者作为畲族人,亲历了畲族文化被外界文化渐渐同化的过程。小时候,福建福安凤阳老家过年的气氛相当浓厚。当夜幕降临,小小的山村荡漾着美妙的歌声,人们聚集在一起,互相对歌,交流感情。如今,这样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不仅如此,许多畲族同胞之间的内部交流也开始更多地采用福安汉族的方言,即所谓的“福安话”。一些调查显示,现在畲族人的传统服装已经失去了分辨畲族姑娘与妇女的特征,还有不少畲族人认为畲族传统服饰不好看。长此以往,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言、习俗等将面临消亡。
 
  目前,国家很重视对畲族文献的保护工作,但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我们不由回想起2006年“畲族山歌”、“畲族小说歌”经国务院批准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国宝,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这对我们今后的文化保护工作也应该有所启示。
 
  畲族至今仍保留着的一些民族传统节日,如“狩猎节”、“招兵节”和“三月三节”等,以及畲族的其他风俗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可考虑将这些整理之后再度申遗,不仅能更多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更能增强畲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动畲族走向繁荣和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在抢救畲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恢复和弘扬畲族文化的长效机制。如果畲村里的畲族同胞能长期自发地举办对歌等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畲族文化就会在这样的土壤里牢牢扎根。如何培养这种文化自觉性是关键。
 
  在历史的长河中,畲族谱牒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记谱形式和程序,并存放在村中的祠堂里,这里是畬族同胞朝拜祖先之地,也是畲族凝聚力的核心。要唤起畲族人的民族意识,应重视利用畲族人的这个精神家园。
 
  畲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畲族的语言具有超地域特点,上千年来古老而复杂的“山哈话”是畲族文化的精粹。一旦离开畲语,许多畲族文化就很难传承,特别是古畲语,有可能面临消失。针对畲语的濒危状态,抢救和保护畲族语言的工作已是时不我待。借鉴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做法,可以在畲族地区举办免费畲语培训班或在有条件的学校增加畬语教学,还可以以音像制品、多媒体等方式保存这些原汁原味的畲语资料,由懂畲语的老人利用多种形式向年轻一代教授畲语。只要畬语保护和传承下去,畲族的歌言,就自然通过畲语传唱而保存延续。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在文化界可谓家喻户晓。但政策的实施若要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基层的积极性。让广大畲族群众增强对保护畲族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畲族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说的是畲语;学校里教授着畲族的文化;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尊重本族礼仪和传统,那么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将会自然而然地破除了障碍,畲族文化的明天将充满希望。

更多新闻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