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民俗:送饼和烧塔
http://www.lywxww.com 2010-11-25 11:44:48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佳节之一,流行全国各地,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是宋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时始定的。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吴自牧《梦梁录》)。
中秋之夜,天高气爽,玉兔东升,又圆又亮。旧时,家家户户夜不待客,吃完“团圆饭”,在庭院中、楼台上,设案陈列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团圆的节日佳品“月饼”,按谜学语言与人们心愿,饼者,与良人齐食也,于是合家围坐赏月、吃饼、谈趣,还伴以西瓜、桂圆,取瓜瓞绵绵和圆满之意。如此年年不断,代人相传,遂成民间传统习俗。
据《风俗志》说,周代就有吃月饼的习俗,唐代制作带馅的月饼,宋•苏轼有咏《小饼》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以饼喻月,首次将“月”与“饼”联系一起。
古代罗源中秋节期有两项主要活动:一送饼、二烧塔。传说送月饼始于元末,汉族抗元民军,正当八月上旬,为了避过元兵耳目,伪装送饼,互通军情。以后遂成纪念性的送饼习俗。明代建立后,此俗不可或缺。田汝成(约1503—?),《西湖游览志馀》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袁牧《随园食单》记载,月饼最初在家庭制作。以后才发展糕饼店精工制作出售。
罗源流行的是:“苏(州)式”月饼,大小皆为圆型。小饼俗咱“嫩饼,”有水晶饼等多种品名,其共同特色:酥壳多层,层薄于纸。“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回异寻常”(袁枚语)。各种嫩饼皆以“香、酥、甜、油”取胜,而大饼则以“大”为佳,不用酥壳,馅亦平常,一般人家只为应景而图好看而已。
送月饼自初一起,晚辈以嫩饼送长辈,以表尊敬;娘舅以大饼送外甥,且要送至16岁做出幼止,以示爱幼。送的大饼因应景而名“八果馅月饼”简称“果月”,重二斤,也有三斤的,径一尺,饼面加贴精美饼花。孩子们便如获至宝,捧饼对月玩着,唱着:“月圆圆,饼圆圆,外甥食饼舅还钱”。旧时,男妇女订婚头年,互送大饼,富贵人家则送“满鏊”月饼,径大二尺多。50年代以后,送大饼的,一律自觉改为角饼(福州名礼饼角)至今,并引进“广式”小饼,方型。中国有一名格言:“智欲圆而行欲方”(见《淮南子•主术》),唯其“方”,才能公正、正直。所以在移风易俗上,方型也能为人民所接受。
塔,俗呼宝塔。烧塔是古代罗源人游戏活动之一。节日,有的农村儿童在旷野瓦片叠造二尺多高的宝塔烧火而玩,瓦片红时,各洒食盐,听取响声取乐,但不及城中烧塔好看。
古代罗源城中烧塔游戏早已成俗。后因城中发生火灾,一些道家乘机扬言祭禳四明火焰山之火。便转化为迷信活动,好事者借题集资,迷信的人乐于捐赠,便得购买草柴、雇工砌瓦塔于宅里埕,高压4~5米。中秋之夜,人们牵男带女而往,宅里埕顿时人山人海围观烧塔。大约每隔半小时,火工巧妙地把棍一抄,让炽红的火花冲天而上,虽是星星点点,却密密麻麻,犹如朵朵红玫瑰,竟然与星月争辉。儿童拍手欢声雷动。场内还有清脆悦耳的十番尺唱,有猜射千奇百怪的民间事物谜语,宅里埕成为人流滚滚,一片欢乐的海洋。直到成百担芒萁烧完了,长夜将阑了,大男小女才心满意足地回家歇息了。
吴锦伊先生文存——中秋民俗:送饼和烧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