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以港兴城 蓄势腾飞
http://www.lywxww.com 2012-11-07 08:11:15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福州北翼的罗源县,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过去由于条件制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经济发展一度缓慢。“十一五”以来,罗源在相关政策扶持下,凭借区位、岸线等资源优势,在“港城联动、以港兴县、项目带动、工业强县”战略带动下,蓝色海洋经济正助推罗源湾在冶金、建材、能源、船舶修造、机械制造等产业快速崛起。罗源湾畔,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滨海新兴县域正风生水起,豪情满怀迈向灿烂明天。
2011年,罗源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为135.25亿元、10.14亿元和6.11亿元,是2008年的2倍、2.1倍和2倍;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348.53亿元和327.53亿元,是2008年的2.9倍和3.6倍。2009、2010年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2010年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58个县(市)第12位。
临港工业强势崛起
取得的成绩并不代表永远,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打开发展思路,前路才会越走越宽。
欲谋一域,当思全局。站在海西大发展的潮头,罗源县始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原则,不断推进罗源湾福州深水外港建设,先后已建成6个营运码头,年吞吐量已突破1000万吨。目前,将军帽作业区的15万吨级码头和碧里作业区的6#泊位、宝钢德盛项目4个2万吨级专用码头及华能集团的3-5#泊位码头扩能技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罗源湾现代化码头集群的逐步形成,至2015年港区吞吐量将突破3000万吨。
港口优势的凸显带动了临港工业的蓬勃发展。亿鑫钢铁、宇星彩板、时代包装、华东修造船厂等一大批高新大型项目的落地投产,罗源湾临港经济正在驶入高效益发展快车道。
置身罗源湾畔,这里厂房林立,泊位建设有序推进,机车来回忙碌穿行,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干劲,涌动着时代发展的春潮。
2011年3月,宝钢增资46.67亿元,完成了对德盛镍业的重组,去年该项目一期就实现了110万吨不锈钢。目前,二期项目正加快建设,达产后将形成400万吨不锈钢产能,届时,这里将建成世界级绿色不锈钢生产基地。
世界最大软包装基地也正在罗源湾形成,自2005年“海峡西岸软包装科技园”落户以来,已完成了四条生产线的投产。目前,总投资8亿元的第五条生产线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年底调试生产,同时,该公司还计划在年底前上马第六条生产线,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聚丙烯降解包装薄膜30万吨,产值50亿元。
目前我省规模最大的修造船厂福建华东造船厂,自今年6月份实现一期项目投产后,依靠其自身技术平台及优质的服务水平,来自中东、丹麦、希腊等国家和地区的船舶修造订单源源不断。今年7月份,该船厂还成功自制了首艘大型货轮“昌华”号下水,二期项目正待上马,构建中国东南沿海最理想的修造船及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已指日可待。
环保经济普惠民生
为全面构筑蓝色海洋经济体系,环罗源湾海域的规模水产养殖业也正悄然兴起。2011年,海产品养殖面积达3705公顷,产值15.74亿元,全县实现水产品价值达24.69亿元,比增5.53%。同时,为调整产业结构,罗源县在种苗业、水产品深加工方面做足功夫,形成了黄花鱼、鲍鱼、南美白对虾等十几个优势品种。并鼓励和引导养殖户向境外拓展水产养殖,仅去年,就有2620多个养殖户到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养殖白对虾,面积达10万亩。
罗源湾蓝色海洋经济犹如一架“超强引擎”,助推着县域经济不断实现新跨越。今年1—9月,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71.05亿元,比增11.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3.09亿元,增长11.7%;财政总收入9.70亿元,比增34.9%。
在临港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罗源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手抓”。为加强岸线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罗源在坚持择优选商的基础上,引进了一批环保再生原料、酒店、物流等服务型项目,如海西天然气工程项目、源鑫环保水泥、罗源湾滨海新城游艇俱乐部等项目。同时,一大批利用产业链条,“变废为宝”的建材企业也异军突起,弘景木塑有限公司就利用木屑、菌菇棒等废料制成环保木塑,产品供不应求;罗源宏伟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则将石材厂废料变废为宝,其生产的环保墙砖、砌块,产品在全国各地大受欢迎。
为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罗源县先后修建了莲花山、凤山和北江滨三大公园,成为市民游憩、休闲的理想场所,慢步绿荫林道,释放心灵的约定,感受扑面而来的绿色文化气息。
为拉近距离,切实了解民情和群众的疾苦冷暖,罗源县从去年8月份起,要求驻村干部以记日记的形式,记录在驻村工作中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和工作内容及采取的措施和成效等。小小日记本记的是广大群众的诉求和愿望,起到了干群之间连心桥的作用。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罗源多山,发展现代农业自然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和保障。因此,近年来,罗源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建设,目前,一批重大水利项目正紧锣密鼓地筹建,投资22亿元的霍口水库项目,已完成项目公司筹建,于今年9月底正式动工;罗源县敖江供水工程总投资2.3亿元,其建设起止年限为2011年~2015年,目前工程已开挖隧道1000多米,项目建成后将对罗源湾的工农业用水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松山围垦大型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八一”水库改建工程、起步溪余家塘段防洪堤项目等一大批惠民水利工程都已完成初设、立项阶段。
在大水利网络建设的有力支撑下,罗源县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今年县财政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148个农业项目,重点发展食用菌、茶叶、畜牧、竹木、果蔬、渔业等六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1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超过4亿元,带动农户3万多户。其中,“罗源秀珍菇”2010年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这两年种植规模都稳定在1.6亿袋以上, 产量占全国市场总份额75%,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
2009年以来,罗源县还新发展茶园4000多亩,种植面积达3.9万亩,全县57家茶叶加工企业,分别以“七境绿茶”、“恒溢铁观音”、“罗川七境红茶”和“罗湖云雾红茶”等主打品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茶市场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011年,罗源县还被农业部列入“现代茶叶建设县”,“七境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罗源县已分别建成1个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闽台合作园区及2个台湾农业新品种示范区、6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6个食用菌新品种栽培试验基地、510亩蔬菜大棚和185个畜牧养殖小区。推广农业“五新”应用200多项(品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5%,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又是一年金秋,罗源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罗源湾畔广袤的滩涂上编写着新一轮的辉煌。在过去短短的两年中,他们向世人展示了一座滨海新城罗源人民的美丽家园。漫步罗源湾滨海新城的徽派古街,高耸的马鞍式风火墙犹如海上的波浪起伏,蔚为壮观。一个集商贸、住宅、科教、文卫、旅游为一体,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能容纳10万人口的滨海新城在滩涂上拔地而起。她与老城区形成互动格局,必将成为罗源人民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的杰作,她镶嵌在蓝天白云的罗源湾畔,俨然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郑秀杰 陈丹 洪映 林蔚撰文)
(本文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