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魅力罗源 >> 畲族风情 >> 正文

行走在传承畲歌的路上

http://www.lywxww.com  2013-07-30 10:27:38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 陈雁真 谢闽星 刘其燚 文/图

  “我要想办法改变畲歌传唱后续无人的现状。”18日,罗源县畲族山歌唯一代表性传承人雷建银,自掏腰包5万多元在城区创办了畲族歌曲传习所,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与欢迎。

  “歌王”创办传习所

  25日,笔者走进新成立的传习所,推开大门,畲歌便悠扬入耳。雷建银正在教当地的畲民唱畲歌(如图),边唱还边讲述老一辈把罗源畲歌唱到北京的辉煌历史。四周围坐着20多位畲族老乡,大家饶有兴味地听着,歌房里其乐融融。

  雷建银,出生于罗源县霍口畲族乡,从小听着父母的畲歌入睡。村里各种场合的对歌会,便是他偷师学艺的大课堂。19岁时,他参加乡里的歌会,一举夺魁,成了当地畲歌表演的带头人。2010年,他参加全国畲族山歌比赛斩获银奖,从此有了“歌王”的称号。

  传习所如愿成立后,这里歌声不断。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总会有上百位畲族老乡陆续前来对歌尽兴,甚至还有宁德、连江的乡亲慕名前来。在座年纪最大的雷德发今年已经84岁了,他笑吟吟地说:“现在,我几乎每天来这里,坐一坐、听一听、唱一唱,很开心。”

  教孩子们唱畲歌,也让雷建银感到高兴:“我们的歌曲里有民族的历史,还生动展现了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情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年青一代学会了畲歌,无形中就是在传承畲家的文化。”

  词作家搜罗歌言

  2011年,罗源湾畲山风情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我省著名词作家、退休的罗源县文化馆原馆长郑钦平承担起畲歌的搜集、整理工作。

  “听说哪个村有歌会,我就会赶过去。每到一处,我都向当地村民打听歌手名字,而后登门拜访借歌本。”目前,罗源还有100多位歌手,他们往往唱歌也记歌,一些人手里持有不少手抄歌本。郑老说,“可他们常常舍不得把歌本拿出来”。郑老只好好说歹说,软磨硬泡,甚至还要打借条;如能借到,他便视若珍宝,急忙复印及时归还。

  得知洪洋乡有个畲歌文化协会,郑老数次前往欣赏他们的歌手联谊会演出。听歌记歌难度太大,郑老就找协会组织者蓝尚义商量,希望给歌手录音,好让歌曲资料保存下来。两位热心的老人一拍即合,老蓝积极说服歌手带团前来,郑老亲自租借场地、掏钱安排用餐,他们在县教协一间僻静的教室里整整录了一天,终于留下了3个光盘的畲歌录音。

  从此,郑老搜集歌言的思路打开了。对方愿借歌本,他自然欢喜;借不成歌本,他诚邀录音;听不明白的,他就求助老人帮忙翻译。郑老常常和一些懂畲歌的老人、歌手联系交流,到了饭点,就请他们吃饭,这样慢慢地就和他们成了朋友。“现在我的消息很灵通,搜集工作自然顺利多了。”郑老笑着说。

  目前,郑老从搜集到的3000多首畲歌中精选出200多首汇编成《畲族山歌集》,这本集子将在今年10月出版。

  畲歌传承还需闯关

  选房租房、装修隔音墙、设置畲歌展板……为了创办传习所,辛苦不说,雷建银还自掏腰包5万多元。“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带孩子们参加表演。”

  可雷建银也有苦衷。传习所虽然成立了,可接下来,维持日常运转,每月仅租金、水电、卫生工等开支还需要7000元左右。“光靠我自己支撑很困难。”雷建银面露难色,希望今后能得到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扶持。

  说到畲歌未来的发展,郑老有着自己的看法。“畲族山歌的表现形式还比较单一,如果能配合舞蹈等,再现情境,增强表现力,应该更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喜爱。”郑老同时还建议道,今后在传承畲歌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市场经济接轨。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