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魅力罗源 >> 罗源经济 >> 正文

“三驾马车”拉动畲村经济

“三驾马车”拉动畲经济

http://www.lywxww.com  2012-03-26 10:21:36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福州新闻网

  驻村干部周孙熙(左)在大棚里查看食用菌生长情况记者 柳丹 文/摄

  畲族人自称“山哈”,是大山的客人的意思,勤恳的畲族人对大山有着特殊的感情。然而,近几十年来聚居在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的畲族人却被最亲的土地和落后的农业技术绑缚住手脚,越来越贫穷。

  当村民们都以为外出务工是他们唯一出路时,市人大下派干部周孙熙给了他们新的答案。倔强的驻村干部周孙熙拽来了“三驾马车”,带领畲村踏上致富路。日前,记者来到南洋村,见识了“三驾马车”。

  设施农业劈开重山寻“富路”

18日,当记者钻进大棚时,“70后”驻村干部周孙熙正蹲在菜地旁跟种植大户察看云南小瓜。他戴着一副黑边眼镜,镜片后是一双专注的眼睛。

  设施农业是周孙熙赶来的“第一驾马车”。周孙熙坦言,在南洋村发展经济并不容易。大家都说“靠山吃山”,他鼓励村民科技兴农,希望以此劈开围困畲村的重山,改变贫困的现状。

  2010年冬,村民兰善斌和另外两名农民在周孙熙的帮助下从银行贷了15万元,在村里建起第一个大棚,种起了云南小瓜。这件事让整个村子轰动了。随后,双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市、县农业专家纷纷来村传经送宝……未曾创业的村民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

  云南小瓜还长在地里时,周孙熙就联系了批发商和超市管理者来考察。有机肥种植、专业化管理,批发商看过小瓜的种植记录,都很满意。几个月后,卖相好口味佳的云南小瓜一出棚,就被买家一抢而空。

  由于设施农业需要人手,不少村民放弃了外出务工,回村来当“上班族”。

  金银花种下“元宝”待“秋收”

南洋村成片的青山上,曾种植了不少油茶,可近几年来却是杂草丛生,几乎成了荒山。

  大棚蔬菜试种成功后,周孙熙把目光转向大山,拉出致富的“第二驾马车”。他决定引领村民因地制宜种植金银花——这种植物抗旱、耐寒,种植的第二年就可以逐渐收回成本。

  2010年12月,以村民兰善恩为首的合作小组开始除草、挖穴。次年植树节,48000株金银花苗种下了,一个月后洁白的花儿从枝头上冒出来。“现在金银花长势很好,今年就可以开始回本。”记者在南洋村村部见到兰善恩,他现在已经是该村金蕊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一脸憨厚的兰善恩告诉记者,金银花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很好,1公斤金银花可以卖到700元。如果照顾得好,一亩地能产10公斤至15公斤金银花,120亩年产值可达百万元,收益非常可观。

  目前,合作社以出售干花为主,这些花已经被福州一家制药厂全部订购。兰善恩说,接下来合作社打算联手外来企业,对金银花进行深加工,赚更高的附加值。

  食用菌捧上“金窝窝”好过活

走上致富路的村民们干劲十足。2011年冬季,周孙熙拉出“第三驾马车”。他带着兰学斌等十几名在石板材企业打工的村民集资70万,建起18万袋的花菇大棚。“罗源有成熟的食用菌市场,我就傍‘大款’给村民添收入”。同时,他为食用菌合作社请来了市农业局、县科协的专家进行指导。很快,一朵朵鲜嫩的花菇从基地的菌袋里冒出来。

  在花菇大棚里,记者看到40多名工人正忙着摘菇,一旁的烘烤房里,一盘盘新鲜的花菇干正冒着香气被“请”出炉。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快乐无比。“鲜菇价格好时,我们就以出售鲜菇为主;价格不理想时,我们就把鲜菇烤成干菇出售。”食用菌合作社成员、南洋村花菇种植基地股东兰娟告诉记者,在周孙熙的指导下,合作社成员已经拥有应对市场的能力。“以前在石板材厂打工,每天与粉尘为伴,身体都赔进去了。”兰娟说,现在自己当老板,钱袋子渐渐鼓起来,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了。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