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焦点新闻 >> 国内 >> 正文

中央部门今年“三公经费”公开启幕

新一轮“三公经费”这样晒

http://www.lywxww.com  2012-07-20 08:43:11   来源:新华网  【字号

  新一轮 “三公经费” 这么晒

  图表:何为“三公经费”。 新华社记者 曲振东 编制

  19日零时,中国地震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1年决算书——新一轮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大幕自此正式拉开。截至19日19时,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92个中央部门在各自网站上公布了本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 就已公布的情况来看,各部门亮“细账”、重“节流”特点明显。

  ■ 经费再瘦身

  数据显示,财政部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84亿元,与2011年决算数相比,减少了13.8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21.4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48亿元,公务接待费14.91亿元。

  根据19日已公布的最新三公预决算数据,2011年“三公经费”实际支出多低于预算规模,更注重节流。其中国土资源部 201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3786.49万元,实际支出3535.78万元,比预算减少250.71万元,各单位支出均控制在预算规模内。

  审计署201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2687.06万元,全年支出决算数为2466.61万元(含使用上年结转资金87.46万元)。“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数同样明显低于财政拨款预算。

  铁道部今年预算与去年决算相比减少了11.58万元,是预算减少的部门之一。铁道部2011年部门“三公经费”决算合计959.86万元,其中,公务接待费用160.80万元。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财政部把控制行政经费,特别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作为加强财政管理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按照厉行节约的基本原则,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晒三公”前夕,国务院公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将从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学教授杨小军认为,从《条例》的出台,“能看到中央政府规范和治理‘三公’消费行为的力度”。

  ■ 公开亮细账

  继去年之后,此次是中央部门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等信息。与去年相比,今年公布的 “三公经费”内容更加细化。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说:“‘三公经费’公开作为预算公开的突破口,应该做好细化说明,这样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才会得到遏制。”

  新华社去年仅公开了收支决算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而今年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公共预算收入决算表、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决算表和“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决算表,并对新华社经营业务、部门决算单位构成、部门决算分类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三公经费’公开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刘剑文说,“三公经费”的公开,是财政体制改革的突破,也可以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 公车占“大头”

  公务车的经费开支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焦点。此次公开的部门中,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新华社、审计署、中国地震局等部门的公车经费在三项支出中均占了“大头”。

  据公开内容,2012年预算中的公车购置及运行一项,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为131.04万元,占预算总数超四成。新华社为3288.45万元,占预算总数超六成。审计署为1205.06万元,占预算总数超四成。中国地震局为3710.42万元,占预算总数超六成。

  针对规范公务用车的问题,《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中明文规定,政府各部门应当对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不得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或者超标准租用车辆。

  “整个公务用车运行机制都必须在阳光下进行,算好每一笔账:哪些可以报销,哪些不可以,资金流向哪里必须清清楚楚。”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如是说。(柯珂、任艳、张雪、章栋成、郭昕洋/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央部门今年“三公经费”公开启幕

新华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韩洁、徐蕊)随着中国地震局19日零时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决算书,备受关注的新一轮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正式拉开大幕,这是继去年之后,中央部门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等信息。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依照有关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财政部应在20日内批复中央部门决算,中央部门收到财政部批复后即可公开本部门决算。依此程序,从19日开始,有关中央部门将向社会公开2011年部门决算,并同时公开“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等有关数据。

  记者了解到,与去年相比,今年各部门公布的时间会尽可能集中,这意味着19日晚些时候更多中央部门将向社会公布其“三公经费”等信息。

  从中国地震局公开的决算书中可以发现,此次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四部门,部门概述、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说明及名词解释,其中部门决算表中包含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数据,此外今年还首次向社会公布部门行政经费情况。

  记者与去年对比发现,今年中央部门公开的决算内容更加丰富,决算表格由2张增加到6张,并对各项收支数据作出详细解释,此外还增加了大量图表便于公众理解。

  国土部去年三公支出3535万 支出均控制在预算内

  审计署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2466.61万元

  新华通讯社公开2011年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

  财政部亮"三公经费"细账 去年支出4620.77万元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三公经费”

  国家信访局公开“三公经费”

  安监总局公布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

  人社部: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作出调整

  国务院参事室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346.37万元

  国家发改委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3418.92万元

  铁道部去年三公经费支出959万 过半数为公车消费

  国家旅游局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819.09万元

  民航局2011“三公经费”:境外培训支出820万

  国家民委2011年三公支出决算3416万元

  国家环境保护部2011年三公支出2019.38万元

  国家林业局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数为3943万

  教育部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2466.59万元

  电监会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1164.25万元

  交通运输部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1.03亿元

  国家邮政局2011年三公支出决算1983万元

 

  92家中央部门晒三公细账

  账目数据更全面,解释说明更详细,行政经费首公开

  核心提示

  7月19日,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等中央部门陆续向社会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

  今年中央部门晒“三公经费”有哪些新变化?从各部门公开的账目中,公众能读到什么?对一些信息和数据的变化该如何解读?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一天内92家中央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齐亮相

  截至19日19时,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92个中央部门在各自网站上公布了本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仅仅一天,就有这么多中央部委公开了自家‘账本’,动作之快确实出人意料。”不少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不但速度快,而且账目数据也更全面,解释说明更详细。”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尤其在关注度非常高的“三公经费”方面,各部门不光公开了数据,还对相关的车辆购置数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出境团组人数和公务接待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体现了坦诚负责的态度。

  据了解,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表格由2张增加到了6张,对各部门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支出情况有了一个更全面的反映,各部门的行政经费也首次向社会公开。

  在公布数据的同时,相关部门在文字说明中增加了名词解释,如住房改革支出、行政经费、“三公经费”的概念和统计范围等。有的部门还对预决算和上下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使社会公众可以更详细地了解本部门的收支情况,更清晰地解读相关信息。

  但也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按要求今年要公开行政经费,但为何有的部门却没有公开行政经费?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行政经费是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费用。行政单位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等,而像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单位,则属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有些部门和单位就是一般的事业单位,其维持职能运转的开支费用属于事业经费支出,不在行政经费支出范围内,所以不用公开行政经费。

  部门之间支出差异大,简单类比不科学

  从已经公布的决算数据看,各部门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支出的差异很大。一些少的部门比如南水北调办公室,2011年 “三公经费”支出为379万元;而像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三公经费”却多达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以上。对此,有人提出疑问:部门之间支出规模差距这么大,是不是有的部门比较节约,有的部门大手大脚?

  “支出规模差异大主要是由于各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不同造成的。”白景明解释说,像实行垂直管理的一些中央部门,如国税部门,省、市、县甚至乡镇都有它的派出机构,支出总额是由上千个单位汇总而成,支出金额也相应较大。有的部门下属单位少、人员也不多,支出规模相对就小。

  即使两个部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差不多,但由于工作职能不同,体现在“三公经费”支出上也不一样。比如,有的部门外事活动较多,出国费用就会相对多一些;有的部门承担抗旱、地质勘察工作较多,交通工具购置和维护费用就会高一些。

  白景明认为,将各部门之间支出规模进行简单类比是不科学的,更不能以此评判是节约还是浪费。部门支出是否正当合理,关键是结合政策法规、政府规划和部门职能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公车费用连年压缩,“三公经费”总体零增长

  从今年“三公经费”公开的情况看,大多数部门的支出规模基本变化不大,有的部门还略有减少。比如,国土资源部201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3786.49万元,实际支出3535.78万元,比预算减少250.71万元。中国地震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5770.37万元,全年支出5607.43万元,减少了160多万元。

  白景明认为,在近年来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及物价上涨的背景下,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实现零增长并非易事,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务院要求,2009年中央部门因公出国(境)费预算在前三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了2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在前三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了15%,公务接待费预算在上年基础上压缩了10%。

  2010—2012年部门预算编制中,均按照零增长原则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核和控制。其中,2011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又按2%的比例进一步压缩了相关部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经费开支标准,严格控制出国团组数量和规模,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规范和改革公务接待工作。

  此外,在中央部门公开的决算数据中,住房保障支出也是公众较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对此,不少部门都给出了详细解释,对支出的具体用途和上下年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说明。总体上看,住房补贴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规范津贴补贴,住房公积金计算基数提高;二是单位新职工人数多了,符合提租补贴、购房补贴人数增加。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中央单位住房改革支出主要包括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和购房补贴三项。这三项资金政策是1998年国家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配套措施,是“暗补”变“明补”,主要目的是增强职工的住房消费能力,推动住房从实物分配走向货币化、市场化,并不是近年新出台的政策。

  晒“三公”需有法可依,从中央到地方都应公开

  “‘三公经费’公开是公众最关心的内容之一,要确保公开坚持下去、不走过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表示,政府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是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

  刘剑文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再次审议了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增加了政府预决算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的内容。目前,草案二次审议稿已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此外,国务院近日出台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将“三公经费”公开上升到法规制度层面,规定更加具体细化。

  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

  白景明认为,“三公经费”公开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一环,但要想让经费支出每一笔都用在刀刃上,关键是要把住预算这个源头,不该花的钱坚决不纳入预算,并加强预算审核和执行管理。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透明制度,尽管这需要一个过程。白景明说,我国政府在推进信息公开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公众期待仍有差距。政府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把管理制度本身向公众公开,让公众监督有据可依。同时,对于公众的疑问和关注要及时解释和回应。

 

  “三公经费”公开面面观:账要细更要看得明白

  新华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安蓓、韩洁、徐蕊)2011年度中央部门决算19日集中公开,备受关注的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账单“晒”在了公众面前。

  这是继去年中央部门首度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后,再次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今年的“三公经费”公开有哪些变化?“三公经费”的细账能否让老百姓满意?“三公经费”公开的方向是什么?

  今年“三公经费”公开有哪些变化?

  与去年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持续时间较长相比,今年各中央部门选择在19日,即获准向社会公布后迅速公开“三公经费”。截至19日下午16时,已有中国地震局、审计署、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多家中央部门公开其2011年度部门决算。

  此次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部门概述、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说明及名词解释。其中部门决算表中包含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数据。此外今年还首次分部门向社会公布行政经费情况。

  在财政部公开的决算中,详细列出去年4620多万元“三公经费”的去向,其中因公出国(境)2591.94万元,安排出国团组208个,939人次,公车购置及运行费1680.02万元,公务接待费348.81万元。在因公出国(境)开支中,细化到具体会议、活动、谈判或考察,公务接待费用也详细列出涉外公务接待的具体名目。

  在审计署的决算中,去年因公出国(境)费594.14万元,涉团组68个、345人次。在详细列出具体项目的同时,按级别对出国(境)人员进行细化。去年审计署公车运行维护支出999.69万元,实有公务车200辆,平均每辆车运行维护费5万元,并对运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进行说明。此外,公务接待费872.78万元。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三公经费’公开又迈进了一大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说,今年“三公经费”公开不仅统一了格式和发布时间,而且内容更细化,说明更详细,概念更清晰,并增加了行政经费公开。这体现了对民众参与权和重大信息知情权的尊重,也表明了政府在接受公众监督方面更加自信。

  百姓感受怎样?

  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引发公众的热烈讨论。大多数百姓认为“三公经费”公开是一种进步,但公开能否对不合理的公务消费进行约束,成为关心的话题。

  来自江苏的网友说:“能公布就是个进步,希望以后能省则省。”一位广东深圳的网友表示:“各部门仅仅是公开,但面对质疑,如何调查?针对问题,如何查处?针对不良现象,如何改善?公开是一种进步,但公开不是目的。”

  也有网友提出:“何时能从这些账单中看到每一笔支出?”“一次次的出国考察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钱花的是否必要?花的是否合理?”公众更期待能看懂这数字背后的深意。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公众的质疑说明对‘三公经费’的定义认识有不同,也说明‘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释有待加强。”

  刘剑文说,“三公经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应限定为满足公务需求上。老百姓的质疑主要是针对超标准公务消费,因此要明确标准,让百姓看得明白。

  未来“三公经费”公开的方向是什么?

  近年来,以“三公经费”公开为代表的预决算公开,作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

  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财政预算报告、决算报告被列为应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

  今年6月26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7月9日国务院公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进一步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并提出县级政府严控“三公经费”的规模和比例。

  此外,继2011年7月中央部门首次公开“三公经费”后,今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细化公开的内容,尤其是细化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并明确省级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白景明指出,建立完善的预算透明制度需要一个过程。不可否认我国政府推进信息公开取得很大进步,但仍与公众期待存在差距,这需要政府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同时,更深入细致地向公众解释每一笔钱是怎么花的,同时也要把管理制度向公众公开,让公众监督政府有据可依,充分发挥各渠道监督作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

  刘剑文认为,“三公经费”监管应探索建立综合性治理机制,事前设立标准,通过人大审批,在预算中有所体现;事中,即预算执行过程对每个环节都应有监督;事后要有问责。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三公经费’公开作为预决算公开的突破口,应做好并逐步细化说明,让公众看得懂,这样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就会得到遏制。这是以公民权利来制衡政府权力,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刘剑文说。

 

  如何更好地回应百姓期待——专家谈2011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公开

  新华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韩洁、安蓓、徐蕊)截至19日下午19时,92家中央部委在其网站上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

  这是中央部门继去年首度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之后,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并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

  与去年相比,今年公开有哪些亮点?如何更好地回应百姓期待?新华社记者在追踪各中央部门公开内容的同时,采访了业内权威专家。

  一日公开逾90家 公开更加迅速集中

  与去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持续时间较长不同,今年各中央部门在19日当天“爆发式”集中亮相。截至19日下午19时,已有92家部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了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

  按照有关规定,今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财政部要在20日内批复中央部门决算,中央部门收到财政部批复后陆续向社会公开决算。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今年中央部门是在收到决算批复后向社会公开决算等相关信息,公开更加迅速集中。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记者说,如果说去年首度公开“三公经费”是一次改革探索的过程,今年的“三公经费”公开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进步。

  “同时同步集中公开,并且大部分出现在部门网站的显著位置,中央部门今年公开的态度更值得肯定,更显规范与及时,有助于公众更好了解情况,化解疑问。”白景明说。

  “三公经费”亮“细账” 更好地让百姓了解和监督

  查看已经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网站,一系列细化公开的举措引发关注。

  “与上半年公开部门预算一样,此次各部门决算公开不仅统一了格式,而且内容更加细化,普遍增加了部门职能、机构组成等说明性材料,有的还提供了一年来的事业成效,更方便公众对比了解情况。”白景明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在“三公经费”细化上亦有突破,比如详细说明了与“三公经费”支出相关的车辆购置数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和公务接待等情况。

  “作为预决算公开的突破口,‘三公’经费公开逐步细化说明,有助于更好地接受百姓监督,这样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就会得到遏制。”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说。

  此外,今年相关部门在决算公开的文字说明中增加了名词解释,对预决算、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专业名词进行了说明,对“三公经费”、行政经费的概念进行了解释。

  白景明指出,向公众解释“三公经费”的概念,告诉大家单位公车支出涉及公车购置及租赁费、燃料费、维修费、路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等方面,在回应社会质疑的同时,有助于社会公众更清晰地解读公开的数字背后的信息。

  部门行政经费首亮相 内容更全面

  除了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表格也由2张增加到6张,内容更加全面。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一大亮点是各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首次向社会公开。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仅在公布2010年中央决算时向社会公布了中央行政经费的总数,今年在继续公布总数的同时,首次公开了各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不过,记者仔细梳理各中央部门网站发现,在公开部门决算的部门中,并非所有部门都公开了行政经费。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这是因为行政经费专指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费用。行政单位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因此,不属于行政经费统计范围的部门和单位,就没有行政经费的公开内容。

  职责任务不同 部门“三公经费”存差异

  目前各部门“晒”出的“三公经费”账单,从不足百万到超过20亿元,不同部门间差异很大。

  “部门职责不同,‘三公经费’会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现象。”白景明说,有的部门职能特殊,用车较多,如公安部,执法用车很多;有的代表政府外交活动很多,如商务部,出国费用会相对多一些,因此不宜直接就数字简单作比较。

  此外,不同部门人员数量不一,也导致“三公经费”产生差异,特别是实行垂直管理的单位,由于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其“三公经费”相对较高。

  白景明指出,此次不少中央部门不仅公开了财务收支数据,还对部门职能和单位构成、对支出的具体用途等信息也进行了解释,这样社会公众在面对不同部门决算数据时,就能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作出更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比如,有的部门是中央垂直管理单位,支出规模是由几千个单位汇总而成,支出金额较大是一种客观事实。”白景明表示,部门支出是否正当、合理,要结合部门工作职能、承担的任务、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等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判断。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