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焦点新闻 >> 本地 >> 正文

圣安寺与“牧童午餐”

http://www.lywxww.com  2013-04-13 14:15:49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寺庙觅踪■郑秀杰文/图

  罗源县南郊三公里处的吕洞村是个静逸而又热闹的村庄。

  行约5公里路程,我们来到了吕洞村后山脚下,百米远的绿树丛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圣安寺若隐若现。

  终于触摸到了那扇隔绝红尘的山门。可惜山门紧闭,我们绕偏门入寺。往左拐弯处,两块断裂的石碑紧靠墙基,上面的两首偈诗清晰可见:“寂寂谁知觉,昭昭那见闻。三更松际月,一片竹间云。”“净土性天现,莲花心地香。本来明不昧,触处是西方。”

  踏进寺内,诵经声和缭绕的檀香烟,将我们带入了浓浓的佛教文化氛围中。庄严的“大雄宝殿”内供有三尊大佛,中间是“释迦牟尼”,释迦佛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

  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的圣安寺,是罗源县现存最古老的寺院。金碧辉煌的圣安寺,与历代僧人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唐咸通元年,僧国宁寻此结茅为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僧智净、慧泉二人募捐重建,改寺名为圣安寺。乾隆十七年(1752年),僧升明、定修募建大殿。嘉庆八年(1803年),僧能安建钟鼓楼。道光六年(1826年),僧秋月、明才募塑十八罗汉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僧德煊(畲族、安井村人)捐建山门。

  “文革”期间,废弃的圣安寺成了福州知青开荒造林的居所。如今,圣安寺除大殿、石水槽为乾隆年间造外,其它建筑焕然一新。住持道慧20年前来到圣安寺时,这里一片荒芜,寺院废圮。但他对重建庙宇的决心毫不动摇,也感动了附近的村民。他们历年捐款捐物,终于让荒废的圣安寺重现雄风。

  道慧说,圣安寺有一个“牧童餐俗例”的故事。相传,建寺前莲花山南侧的古洞山,林丰地广,吸引了邻近牧童结伴到此放牧。一天,牧童们照例来放牧时,发现当地一位富豪在这里立界圈地,并恶狠狠地对他们说:“从今天起,这里的一切归我所有,不准放牧!”富豪劣迹斑斑,牧童们早想整他了,无奈找不到好办法。

  第二天,牧童把牛羊赶到进山岭放牧,捡到一个石香炉,想到富豪平时惧怕得罪神灵的弱点,商量后,就把石香炉放在富豪霸占的林地中间,并把经过告诉村中一位长者。长者对牧童们的做法非常支持,就编造梦见石香炉从进山岭飞到古洞山、想在这片林地建寺的消息,在村中散布。

  消息传到富豪耳中,他半信半疑,跑到林地看个究竟,果然有一石香炉,但他霸地之心不死,雇人把石香炉送回山岭。牧童们见后,又暗地把香炉扛到古洞山。如此返往数次,富豪心虚发怵,四处占卜问卦,刚好撞上长者,长者假装神灵附身,对富豪说:“那片林地乃佛家仙境,尔敢霸占,将一切俱无。”富豪听后信以为真,连连说:“弟子不敢。”死了霸地之心。

  唐咸通元年(860年),僧国宁寻地建寺,选中了此地。除寺址用地之外,寺后的大片山林划为寺产,寺前的荒地垦为耕地。寺名根据石香炉出自进山岭,取“进山”的近音名“信安寺”。后来寺庙倒塌,自康熙二十二年来,该寺几经重建,遂改名为圣安寺。由于其在寺址、寺产和寺庙建设中得到牧童的大力支持,从僧国宁起就特设“牧童午餐”的规矩,凡来寺边放牧的牧童皆可在寺内免费享用午餐,历代相传,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

  据道慧住持介绍,寺后岩石罅有山泉,能治百病。如今山泉弃用,唯石壁上摩崖石刻的“咄涌”两个大字似在欲语还休。细细辨认,该摩崖石刻为“康熙癸亥年春日”,据传乃康熙年间罗源县令梁文煊题。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