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焦点图片 >> 正文

罗源林家村:感受省内最大的旗杆林魅力

http://www.lywxww.com  2013-03-16 23:16:43   来源:罗源湾新闻网  【字号

  罗源湾新闻网讯(刘其燚 谢闽星)近日,笔者从罗源科技文体局获悉,中房镇林家村的旗杆林被列为省级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在罗源,不论是中房的太史第、乾溪的陈氏宗祠、还是岭兜的黄氏祖厅、福湖村的雷家大院,不少地方都可以见到旗杆碣的存在,尤以林家村的林家祖厅旗杆林最为出名。这个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旗杆碣数量最多的旗杆林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3月16日,笔者在该村亲自感受到旗杆林的独特魅力。

福州新闻网

林家祖厅旗杆林

一边写着名字和官衔,另一边写着时间

福州新闻网

旗杆碣上部都凿外圆内方孔,雕刻吉祥图案

  旗杆碣是我国古代用以体现取得科举功名的一种形式,只有读书中举,入流为宦,才有资格享此殊荣。依照当时规定,中举人,可根据名次级别的不同,得到中央、府、州所赐的一杆旗,供高中者扛回家乡光宗耀祖。而家乡的族人从飞马来报的差卒口中得到消息后,立即请来石匠打好花岗岩旗杆,或竖立于祠堂、祖居,或竖立于府第前埕,将所受旗帜插上,以此向人们炫耀科第和仕途的荣耀。

  在这个深山中的小山村里,旗杆林就坐落在林家祖厅大门前,笔者站在100多平方米大的空埕上,眼前呈现的这些见证林氏家族辉煌荣耀的18合旗杆碣,他们大小不一,排列紧凑有序,尤为壮观,不禁为林家村的文风鼎盛、人文蔚起而感慨。笔者看到,每个旗杆合两边的上部都凿外圆内方孔,身上雕刻龙凤等吉祥图案, 一边写着名字和官衔,另一边写着时间,共有18个举人,两名进士,据介绍,其中两名进士因为考中举人时经立过不再另立。

  罗源县人大代表、林家村老支书林鼎城说,这里最早立的旗杆碣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原先旗杆林的旗杆是木制品,经过风吹日晒,解放前已经全部腐化,只剩下现在18合石杆碣,经过了六百多年了依然威风不倒。

 

 

  林家祖厅前门

  走进林家祖厅前进

  林家祖厅正厅

  据了解,旗杆林所在的林家祖厅建于明朝洪武6年,(1373年),总占地面积1763平方米,建筑面积463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正厅高9.12米,宽13米,为砖木结构,属于明清风格建筑,1999年经福建省博物馆专家鉴定,被评为“十邑名祠”之一。

  走进入旗杆林所在的林家祖厅,大厅门廊正中挂着一面“林家祖厅”的黑底金字匾额,门廊两侧横挂“举人”、 “进士”、“文魁”、 “武魁”、“拨贡”等数十面牌匾。据介绍,“文武魁”即文武魁首,在清代乡试(省一级)中,第一名称解元, “拔贡”指科举制中从地方选拔贡入国子监的一种生员,优选者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在祖厅正栋柱有一幅楹联,上联“龙吟环宇三子十孙一门九顶带”, 林鼎城看到笔者的疑惑,解释道,此为寓意在林家的十三代廷标公的十位孙子有九位在清政府为官。而下联“凤鸣文笔乡试会试罗川第一名”,这个好理解些,就是林家曾在清朝出过一个武解元,三个文解元,一个拨贡第一名。

 

 

  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出了这么多读书人,有什么奥秘吗?笔者在许多户房子大厅里出现的“耕读传家”的匾额为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据介绍,至今有920多年的历史的林家村的祖先古往今来就特别的勤劳俭朴、爱好读书,一直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以此来激励族人求学奋进,更加重视子女的培养教育。“明清时期,族人考中后,主考部门一通知到村里,村里就在会在祖厅大宴酒席,而后将旗杆立起,以此勉励后人,这习俗也因此延续至今”,林鼎城说,目前村里考上大专以上文凭的有180多名,有不少博士、硕士,有的学成后在国外当上发明家,有的做上了将军,村里每年的七月半祭祖时都要在祖厅摆满至少60桌的酒席,都会邀请他们回乡同全村人一起参加,届时会在旗杆林前宣读本村近年来考上名牌大学及硕士、博士的学习情况及学成后的对社会做贡献的情况,以此激励林家子孙秉承祖训,求学上进。

  

 

  林鼎城翻开族谱,里面记载着旗杆林的详细信息

  明清古建筑细部

  林鼎城说,旗杆林能够保存那么完整,是全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文革时期,红卫兵曾冲到祖厅,不少建筑结构以及牌匾遭到严重破坏,当他们正在敲打石杆林时,刚好被一个路过的村民发现并立刻上前阻止。其他村民闻讯后也自发性加入保护的队伍,200多村民用身体将整个石杆林围起来,红卫兵无法接近,只好放弃,旗杆林也因此得以保全。

  目前,村里委托村民林时良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更好地保护文物,村里想从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在旗杆林外建起围墙,防止牲畜对旗杆林进行破坏。

  据悉,该村除了省级文物旗杆林,还有县级林家祠堂、祖厅、东山宫3个县级文物;牛石、龟石、雁石、千年古井、列为县级名树保护的500年柽树、民间建筑文昌阁、大王宫等14处名胜古迹;还有十几座明清时期古名居,其中保存最完整有6座。

  “这么多的文物及名胜古迹资源,村里也想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但首先要把这些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保护好。”林鼎城说,近年来,为了让全村形成保护文物意识,村里把原先放在祖厅里的族谱整理,选出精华印刷成书,分发到每家每户;对于愿意对破损的明清古民居进行修葺的户主,村里全部无偿提供木头;而占地1100多平方,建于1962年的礼堂,计划投资300多万规划改建为村文化中心及博物馆。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