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红色记忆永放光芒

http://www.lywxww.com  2018-06-13 16:00:17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白塔乡应德第一支部旧址。

  这是一座千年古城,始建于唐,得名于宋,别号罗川;

  这是一块革命热土,飞竹暴动,北上抗日,红旗不倒。

  这里就是福州市3个老区重点县之一的罗源县,共有143个革命老区村。作为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源的革命遗址遗迹串成了珍贵的红色记忆。近日,记者来到罗源,重温老区记忆。

  重温誓词明确责任

  1931年,罗源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罗源应德支部成立,揭开了罗源工农武装斗争新序幕。1934年8月14日,罗源地方革命武装配合由粟裕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了罗源县城。邓子恢、陶铸、叶飞、寻淮洲、乐少华等都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

  距离罗源县城不远的松山镇八井村,是一个传统的畲族村落,也是畲族红色政权的发源地,留有畲族革命的辉煌足迹。

  据八井村村支书雷可寿介绍,1932年,连罗游击队派蓝礼义、蓝元进到八井宣传革命,组建了一支游击队,队员近30人,来自八井、竹里、横埭、牛洋等畲村。游击队活动地点多在连罗交界的山头,因而称八井山头游击队,隶属红军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支队领导。部分畲族战士参加的地方游击队、赤卫队配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举攻克罗源城。战后,几十个受伤或生病的战士住进八井碗窑里,在那个缺医少药、白色恐怖的年代,八井村畲族群众分散病伤员,用祖传的中草药和疗术,救治先遣队伤病员,让这些病伤员早日康复,回归部队。

  2012年,八井村的干部和村民筹措资金,在第一代畲乡老干部雷志森的故居,建成了罗源县畲族革命陈列馆。2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展示了畲族的革命史和英雄儿女,纪念那段用鲜血和激情点燃的光辉时刻。

  “如今,村里的新党员在这里举行入党仪式,老党员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都是希望大家能深入了解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确一名党员的责任。”雷可寿说。

  北山红军医院纪念馆。

  修缮旧址铭记历史

  松山镇北山村,同样是一片革命先烈用鲜血浸泡过的土地。在这里,渔村诞生了罗源首批党员,也建立了连罗地区游击队。

  1934年,时任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参谋长的杨采衡带领60多名伤员,在与北山村相邻的小岛——巽屿村的医院里养伤。

  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国民党反动派对巽屿村进行围剿,血洗村庄,100多名村民和伤员遇难。杨采衡在枪林弹雨中临危不乱,指挥军民向水上转移,自己来不及撤退上船,带伤游到了北山村。

  “当时,大多数村民被安置在村里的大王宫,村民们把自家床板都拆下来给伤员用。”北山村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的妇女们主动承担起照顾伤员的工作。

  虽然历经战火,但北山村却留下了红军医院北山分院、红军食堂、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旧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好的老区人民更加感念红色历史,致力于革命旧址的修缮、复原和保护。

  如今,修缮一新的北山红军医院纪念馆、烈士故居、红色公园打造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北山依托革命遗址,推广红色旅游,让前来的游客可以接受红色洗礼。“革命精神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我们后人应该传承和发扬光大,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村干部说出了北山村村民的心声。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旧址。

  多形式宣传革命故事

  满盾“梦龙狙击战纪念主题公园”、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部旧址、满盾“梦龙狙击战纪念主题公园”、“飞竹暴动”、霍口“破仓分粮”纪念公园……在罗源,一处处革命遗址,构成了一座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长廊。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举措,加大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挖掘和传播,让红色记忆永放光芒,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

  “《罗源县革命遗(旧)址保护管理办法》也正在加紧制定中。”罗源县老区办主任表示,管理办法出台后,革命遗址保护和管理,将形成完善和长效机制。罗源县还将利用多种形式对革命遗址所承载的革命故事及其精神进行宣传,使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代代相传。(编辑:洪映)

  原文链接:http://fz.fjsen.com/2018-04/19/content_20949976.htm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