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三个转化”保障在职党员服务群众“久久为功”
http://www.lywxww.com 2017-05-10 15:23:12 来源:罗源湾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罗源湾新闻网讯 罗源县自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工作以来,以改进服务群众和干部作风为重点,积极组织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群众工作基础。
一、化被动为主动,制度保障服务出实效。一是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制度。全县1430多名在职党员主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广泛开展认领困难群众“微心愿”活动,成立福建省内首个社区“心愿社”,并将干部进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纳入干部考察范围,切实保障在职党员服务群众出实效。在凤山镇“心愿社”成功运行的基础上,面向全县所有社区、乡镇和开发区党组织成立“党群帮扶心愿社”,向1750名困难群众征集到“微心愿”2270个,已认领实现1910多个,架起便民为民的“党群连心桥”。二是完善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制度。在职党员全部编入11个社区50多个网格中,同时建立楼长信息员队伍,实行基础网格员、在职党员、楼长信息员联动机制,由网格员联系在职党员提供群众帮扶信息,楼长负责记录在职党员进社区、践承诺、做奉献整个过程活动情况,并定期向网格员反馈,实行动态管理。社区在年末填写《机关在职党员志愿活动表现反馈卡》,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书面反馈,告知党员的表现。三是健全在职党员亮牌制度。在居民楼栋、小区公开在职党员的照片、单位、联系方式等情况,做到党员身份、联系方式、个人专长、服务岗位、服务承诺“五公开”,亮出党员身份及岗位。社区每半年将召集居民代表、党员代表对服务在本社区的在职党员进行评议,社区汇总评议结果并提交给各单位,亮出党员业绩,进而为各单位提供干部“德”方面考核的依据。
二、化大事在小格,党员服务“一网打尽”。一是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以地域相近为原则,将1430多名在职党员编入11个社区30多个网格中,每个网格在职党员根据群众需求、活动需要等情况,合理设置法律咨询、政策宣传、环保绿化等60类志愿服务团;在职党员也可结合个人特长,以个人或若干人组成志愿服务团,自行设置志愿岗位,在网格内开展“党员志愿者在行动”、“和谐社区,奉献居民”、“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二是社区帮帮团,联网式服务。以微博等为载体成立帮帮团平台,居民可通过电话、短信、QQ、意见箱等渠道足不出户就可以向平台提交诉求,平台工作人员对居民的诉求进行整理归档后,结合在职党员专业特长,利用在职党员信息库进行检索定位合适的帮帮团成员为居民送服务。三是社区公益活动,全员参与式服务。联合团县委、妇联等单位开展公益活动,把在职党员志愿服务与定期开展的公益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青春同行·助孤行动”“衣暖童心”“迎青运·益起跑”“垃圾不落地·青年在行动”“爱心舞蹈班”“一米阳光”“四点钟学校”“少年之家”“妈妈小屋”“大知识小讲座”和“慈善连锁店”等形式,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特长,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三、化短期为长效,切实保障服务常态化。一是健全完善凤美“心愿社”。成立“凤美心愿社”专门组织领导机构,社内共有社员222名,大部分为在职党员,其中包括罗源县义工协会等3家公益性单位成员;设立专项账户,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安排专人对专项账户进行管理,建立物资明细台账,确保心愿社“财物明白,去向清楚”。二是建立共驻共建制度。全县90多家单位通过县委组织部搭桥梁的方式,与社区党组织结成党建共建关系,完善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和党员议事制度,便于社区整合多方资源,协调发挥在职党员作用。三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按照每个社区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建立社区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全县11个社区的综合服务场所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确保党员“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中共罗源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