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媒体看罗源 >> 正文

历时6月修缮林可彝故居将开放

他1923年入党,1928年英勇就义,是罗源县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位革命烈士

http://www.lywxww.com  2021-08-18 10:26:34   来源:海峡都市报  【字号

历时6月修缮林可彝故居将开放

  修缮一新即将开放的林可彝故居

  (刘其燚/摄)

历时6月修缮林可彝故居将开放

  N海都记者刘露

  走进这座位于罗源县城的清代木结构民居,穿过天井、回廊,曾经杂草丛生的后院如今重现昔日面貌。近日,经过6个月修缮的林可彝故居,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将于近期对外开放。

  林可彝(1893—1928年),是罗源县第一个出国留学生、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位革命烈士。他于1923年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入党,1927年11月不幸被捕,1928年1月4日英勇就义,年仅35岁。

  修旧还旧清代民居依照古法修复

  林可彝故居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北大路,是一座两横两进的清代木结构民居,占地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为双主座对称结构的深宅大院,前后左右共四个天井。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建筑结构损毁或被拆改,残损严重,去年12月,罗源启动林可彝故居修缮工作,投资400万元,历时6个月,已于近期通过竣工验收。

  “在修复工艺上,我们尽量按照古法修复,例如地面采用‘三合土’工艺进行恢复,未涉及安全问题的部分尽量保留。”林可彝故居保护修缮工程项目负责人

  林斌鑫说,由于年久失修,故居中的斗拱、雀替等木构件糟朽严重,修复团队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从残留的历史痕迹中寻找蛛丝马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邀请省、市古建专家及县民俗专家到场探讨研究确定方案,从材料、工艺上严格把关进行构件修复。

  由于在此之前,故居两侧马鞍墙及后院厢房已被改建,修复团队对拆改部分进行了拆除,并根据设计图纸及本地风俗,在原墙体基础上,根据地面算盘石、地伏石的痕迹,尽量按照原有规制,恢复了马鞍墙及后院厢房的旧貌。

  烈士精神引领后人传承红色基因

  林可彝故居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研究罗源历史文化和罗源传统建筑技术的重要实例,林可彝故居将承载着罗源革命历史的记忆,继续引领和教育后人铭记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走进修缮一新的林可彝故居,天井、回廊、厅堂展现在眼前,做工精细、样式古朴的斗拱等木构件,彰显着这座清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祖父就在这座宅子里长大,修缮完成意义重大,我们家每个人都非常高兴。”林可彝的长孙林国经老先生激动地说,曾经杂草丛生的后院已重现昔日面貌,中间伫立的石桌,是林可彝曾经伏案读书的地方。他也是从这里走出国门,留学日本、放眼世界,长成胸怀祖国、坚持真理的热血青年,最终慷慨就义。

  □烈士档案

  林可彝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福州市档案馆官方网站资料显示,林可彝(1893—1928年),原名瑞鼎,字可彝,福建省罗源县人。他是罗源县第一个出国留学生,罗源县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罗源县第一位革命烈士。

  林可彝出生于罗源县城关北门街一个茶商望族之家,自幼聪颖,胸有大志,1916年考入早稻田大学,后又到明治大学进修。留日期间,阅读了大量马克思著作和进步书刊。

  1920年毕业回国,翌年赴北平,在大学任教。1923年受中共组织的派遣,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当年夏天,经彭述之、罗亦农介绍加入共青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因革命的需要,1925年李大钊抽调15名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林可彝是其中之一。

  1920年留日回国、1925年留苏回国时,林可彝两次回家乡罗源探亲。虽然每次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仍不失时机地向家乡父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主张,传播进步思想,资助创办新学。

  1927年1月,林可彝奉调湖北武汉,一面担任武昌中山大学教授,一面从事革命活动。同年11月,林可彝不幸被捕,1928年1月4日英勇就义,年仅35岁。

  次年,林可彝的战友集资护送他的灵柩,由水路历尽艰难运回罗源,安葬于起步镇兰田村。灵柩抵达罗源时,百姓开城迎接,各方好友冲破重重阻力,在其家中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原文链接:http://hxdsbnews.com/epaper/2021-08/17/content_523497.htm

【责任编辑:谢闽星】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