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媒体看罗源 >> 正文

霍口放弃养猪业,复现绿水青山,发展生态农业

扶贫“小车间”致富“快车道”

http://www.lywxww.com  2020-07-07 09:40:07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扶贫“小车间”致富“快车道”

  雷尚江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合作社股东。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2年前,我欠别人5万元。现在,我还了债,一年还能赚七八万元。”在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岐峰村,脱贫户雷尚江干劲十足地对记者说,“今年要更上一层楼,带领大伙一起致富!”

  雷尚江的故事,是罗源县2万多畲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霍口畲族乡是福州仅有的两个民族乡之一,作为福州二水源保护区,该乡走出一条壮士断腕的发展道路——告别“养猪大乡”,复现绿水青山,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困境

  “一个村5个老人”空壳问题如何破解

  近日,记者从市区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霍口乡。沿途翠林如海、碧水如练,敖江穿境而过。

  “10多年前,霍口是有名的‘养猪大乡’,是福州市区生猪的主要供应地。”霍口畲族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兰贵炎回忆道。

  然而,这份“辉煌”也带来了发展阵痛:垃圾、污水肆意排放,整个乡空气中都弥漫着猪味,霍口“臭名远扬”。

  如何保护好水源呢?“2009年,罗源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养猪业整治。”霍口畲族乡党委书记雷邦淼回忆道,村民逐渐放弃了以养猪为主要产业的谋生方式。

  失去生计后,乡里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出山”——在外务工,甚至出现了“1个村5个老人9颗牙齿”的空壳现象。

  养猪业整治波及到了雷尚江。原来,2008年,雷尚江在村里养猪创业,因为母亲生病,他还咬牙向别人借了5万元。在转型带来的阵痛中,他的这次创业失败了。

  不过,正当壮年的雷尚江毅然留在了乡里。“我不能做懒汉,也不能丢下母亲。”他说。

  破局

  开办“扶贫车间”致富进入“快车道”

  经过整治,霍口乡的绿水青山在不断恢复,可如何解决雷尚江等畲民的“饭碗”问题呢?

  “近年来,霍口乡立足食用菌、油茶等生态农业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党员+贫困户+合作社’的‘扶贫车间’新模式,致力引导塘下、东宅、岐峰、徐坪等村种植生产食用菌。”雷邦淼介绍,“‘扶贫车间’是指设在乡、村的加工车间,以解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最终达到脱贫目的。”

  2012年,岐峰山水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率先将香菇产业引了进来。不服输的雷尚江在合作社打起零工,尽管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元。

  “你大胆放心干,党和政府支持你们创业。”雷邦淼给雷尚江打气,还向他介绍了小额贴息贷款的政策。

  “那我就再拼一拼!”雷尚江咬咬牙,申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投资了合作社,从菇农变成了股东。

  为了保障品质和销路,霍口乡还提供“保姆式”的服务,聘请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现场授课,并带畲民去古田取经。

  “有了产业和政策,畲民的生产积极性高了,种菇户从最初的4户扩大到了160户。而且,绿水青山回来了,以前水脏得见不到底,现在又有鱼虾了。”常在田间地头走的兰贵炎,说起了他见到的可喜变化。

  “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2017年底,我们这些贫困户都脱贫了。到了2018年,我欠的钱和贷款都还了,还向合作社投了13万元。”雷尚江说,如今,他成了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一年的收入有七八万元。

  展望

  搭上乡村振兴快车

  开发畲族旅游

  “扶贫车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产生了集聚效应,在外村民纷纷返乡创业。

  “如今,通过‘食用菌扶贫小车间’,乡里吸纳了脱贫户、困难农户30多人,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让扶贫工作由‘输血’转向‘造血’。”雷邦淼说。

  据了解,近期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乡里精准帮助“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为全乡食用菌企业、农户推出“畲情贷”“政银担”等,累计为123户脱贫户申请了874.1万元贷款。

  绿水青山正带来金山银山。据雷邦淼介绍,今年霍口乡食用菌产业种植量将突破600万袋,年销售额预计达4000多万元,同比增长50%以上,可实现菇农每亩纯收入5万多元。

  霍口乡还要走得更远。记者了解到,该乡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正着力挖掘开发畲族文化、畲寨特色、畲乡山水,打造畲族旅游的聚宝盆,让畲民吃上“旅游饭”,让畲乡真正名扬四方。

扶贫“小车间”致富“快车道”

  原文链接:http://mag.fznews.com.cn/fzwb/2020/20200707/20200707_A02/20200707_A02_5.htm

【责任编辑:谢闽星】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