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媒体看罗源 >> 正文

深挖文化资源 打造城市名片

http://www.lywxww.com  2020-06-01 11:05:01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罗源可通过充分挖掘红色、方志、畲族等三方面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底蕴,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美誉度。

  近年来,罗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但也存在对历史文化资料挖掘面不够广、度不够深、劲不够足,城市文化底蕴水平偏低的现象。笔者认为,可通过充分挖掘红色、方志、畲族等三方面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罗源文化底蕴,推动罗源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县稳步迈进。

  薪火相传,传承“红色基因”

  罗源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福州市3个老区重点县之一。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要以赓续红色基因为主线,以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为重点,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坐标,挖掘红色内涵,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一)构建革命文物保护机制。建立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完善革命文物数据库。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对林可彝烈士故居、罗源县第一个党支部(应德党支部)旧址、飞竹暴动指挥部旧址、丰余兵工厂、河阳区委旧址、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西峰游击据点旧址等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开展保护性修缮,努力实现应修尽修、应保尽保。

  (二)锻造红色旅游经典品牌。以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为内核,重点打造四大红色文化品牌:“红色名人——林可彝”“长征路上红飘带——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连罗‘井冈山’——山面区革命根据地”“罗源红色瑞金——党、政、军旧址群”。完善北山、选屿等红色主题公园。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规范旅游项目、解说词等,形成红色旅游经典品牌。

  (三)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在城区新建或调整办公楼作为县级革命纪念馆,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把纪念馆建成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加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罗源(百丈)指挥部旧址、福湖武工队旧址、山面区革命武装根据地纪念馆改造提升,进一步挖掘一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熔古铸今,讲好“地方故事”

  新时代,在城市发展中,要积极发挥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讲好“地方故事”。

  (一)保护文物建筑,搭建城市文化的“大支架”。罗源县应紧抓福州市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有利契机,推进古民居的保护开发利用,大力保护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通过旧城改造对北门巷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合提升,保护修缮后张巷、孝巷,对城隍庙、林可彝故居等重点历史文物建筑进行修复,推进塔里洋、福湖、丰余、斌溪、洋坪、磹石、岭兜、深坑、林家、满盾、厚富、吉漈、北山等13个传统村落建设,搭建好文物建筑大支架。

  (二)挖掘名人文化,立起城市底蕴的“好形象”。罗源县历史悠久,地方志中记载的历代人物或以丰功伟绩泽被后世,或以高风亮节名垂千古,或以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成果造福人类。从方志文化中挖掘名人文化,讲好“名人故事”,用名人效应激活城市生命力。

  (三)培育乡贤文化,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水”。可以利用丰富的地方志资料,搜集、整理、宣传古今乡贤的事迹,弘扬乡贤文化,吸引乡贤回乡创业,感召海内外游子为家乡发展、乡村振兴作贡献。建设县级史志馆,使之成为寻找乡愁记忆的窗口、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在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村史馆、镇史馆,充分发挥其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积极作用。

  (四)抓好史志编纂,细耕传承历史的“责任田”。地方志事业关乎历史延续、文化传承,关乎当前建设、未来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源县要在完成二轮志书编纂、“一年一鉴”的基础上,推进三轮县志编纂工作,加快旧志点校。通过对地方志资源研究、挖掘整理,提炼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色、特点,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形成体系,加强精品创作,编纂出版一批较高质量村志、镇志。积极挖掘地情资源,编纂出版地方特色资政育人读物,着力将罗源地方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种好传承历史文脉的“责任田”。

  守正创新,打造“特色名片”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赓续中华文脉、提高城市文化底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罗源是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各级非遗项目的存续状态总体良好,项目的核心内容大部分得到保存和继承。下一步应建立良好有序的保护传承、传播弘扬、创新发展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一)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推进畲族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科技,如将VR技术与畲族服饰制作技艺、畲药锤板拍打疗法等非遗项目相融合,全景式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少数民族非遗活态传承。

  (二)以“互联网+”为模式,创新畲族非遗产品营销。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非遗保护,注重网络化开发与利用,创新非遗产品的营销模式,在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延展乡村文化产业链。聘请专业团队对畲族服饰、畲族医药等非遗产品进行包装设计,运用电商平台推介非遗产品,扩大少数民族非遗品牌的知名度。

  (三)以“文化节”为载体,打造畲族非遗文化品牌。罗源县应在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农民丰收节少数民族专场等活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畲族民俗、语言、舞蹈、故事等资源,结合畲族民俗文化小镇、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畲族文化品牌。

  (作者:李晓静  系中共罗源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干部)

  原文链接:http://mag.fznews.com.cn/fzrb/2020/20200601/20200601_005/20200601_005_2.htm

【责任编辑:谢闽星】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