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创新推动保护传承 留住“乡愁”

http://www.lywxww.com  2019-07-29 08:43:37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黄益辉 肖丹

  对古建筑进行修复、老建筑焕新颜注入新生命,群众自发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留住乡愁……近年来,罗源县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将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发展共识,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在古民居、古建筑活化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让古建筑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罗源:创新推动保护传承 留住“乡愁”

  国家级文保单位陈太尉宫。

  千年古刹守护如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太尉宫位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自然村,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原为陈苏宗祠。陈太尉宫集五代、宋、明、清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整个建筑未用一颗钉子,被称为“江南瑰宝”。

  近年来,罗源县文物保护部门请来古建筑专家对陈太尉宫进行调查、测绘、鉴定,提出专业的修复方案。“我们保留了相应年代的古建筑营造法式和地方营造技法的特点,对陈太尉宫的柱、斗、拱等特色构件进行修复,修旧如旧。”罗源县文体旅局工作人员孙秀清介绍,施工单位收集了旧石料、瓦片、木料等用于修缮,以求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材料的质感。

  在罗源城关岐阳旧屋区改造工地上,一处古建筑格外显眼。这个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修建的郑氏宗祠,造型精美。据了解,郑氏宗祠在岐阳旧改范围内,为了保护文物不受影响,罗源县在旧改计划刚确定时,就开始对郑氏宗祠的保护,对周边建筑进行调查,同时严格按照文物控制地带制定了建设方案,报省文物局审批,获得批复后,对郑氏宗祠进行了修缮。

  据介绍,罗源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403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保护历史建筑,罗源县不仅制定了一系列文件,还委托专家对11个乡镇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多规合一平台。

  古村落留住美丽乡愁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古村落日渐消失,而罗源西兰乡洋坪村的村民们却在“拆”与“护”的选择中果断选择了后者。他们自筹资金修缮古厝,让老宅重获生机,也给这个偏远乡村带来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洋坪村由明代萧姓先祖迁居而建,至今保留着族居的传统,常住人口近200人。村里只有四五栋新建楼房,而古厝、庙宇、书院、土楼等传统建筑面积占全村建筑总面积的一半多。“大家都住在古厝里,感情深厚,从心底里爱家乡,希望把古厝当作传家宝一代代传承下去。”洋坪村党支部书记萧雪雪介绍,村民发家致富后,没人大兴土木建新房,而是不约而同地将钱用在对古厝的修缮上。

  早在2013年,村民们就开始自筹资金,拉开修缮古厝的大幕。村民们自筹了五六百万元,再加上“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项目资金,目前已经投入近千万元。“我们请来专家指导整体修复,还请来专业队伍施工,施工过程中严格论证,确保不破坏古村的整体风貌。”村民萧永洋说。

  除了修复古厝,洋坪村还为每一座古厝都设置了一个楼长,对古厝进行日常巡查维护,倡导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引导居民爱护古厝,留住古厝修缮成果。现在,这16座古厝就像一颗颗“珍珠”,通过小桥流水、中心公园、休闲长廊等配套工程串在一起,让洋坪村获得“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据罗源县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罗源县通过两次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共确定了112座最具保护价值古建筑作为历史建筑,将洋坪村的中下底厝及洋楼厝两处历史建筑作为保护试点项目,安排了专项资金进行修缮,目前修缮工作已经完成,准备引入公益项目进驻村子。

【责任编辑:谢闽星】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