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热点头条 >> 正文

拳术之乡,八井拳传承开新路

http://www.lywxww.com  2019-01-25 08:55:37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本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肖丹 洪映 刘其燚 文/图

1548377456813016.jpg

  八井村里练八井拳

  八井拳因源起罗源县八井村而得名,是畲族著名的武术拳种,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近年来,随着村民纷纷外出创业就业,八井村内习拳的传统日渐式微。

  2007年,八井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但也未能改变习拳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当地政府和非遗传承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觉行动起来,为破解八井拳后继乏人的困境寻找出路

  曾经习武成风,而今拳声式微

  22日清晨,一阵阵“嚯嚯”练拳声,从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一座民房的院中传出。

  “收腹,发力部位不对。”

  “手速慢了。”

  ……

  主人雷知坤正在指导学员们练习八井拳。看着眼前一张张稚嫩认真的脸庞,他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练拳的场景。

  年近不惑的雷知坤,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拳法。在他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祖屋与堂兄弟们练习马步的画面。每天平均训练两三个小时,日子长了,门前的土地上,竟被这些少年的足尖,拖出一道道两厘米深的凹痕。脚上的布鞋,不到半年就磨破一双。

  “有一回堂兄换了个材质更硬的新沙包,我一时兴奋,一脚踢过去,把脚骨踢断了。但没等伤好全,我又练上了,因为对它实在太感兴趣了。”回忆起那段时光,雷知坤只觉得美好。

  “八井拳属南拳,创拳初衷是防土匪入侵。相传在明成化年间,由雷安和、雷安居两兄弟传入,他们将祖传的盘瓠拳术和南少林功夫融为一体,创造一套具有长拳短打特色的拳术及棍术。”60多岁的雷进玉是八井拳十六代传人,他告诉记者,八井拳的特点可以用“形威、力猛、马实、手狠”概括,既有中国南拳的刚健有力、迅速凶猛,又有独具风格的攻防套路,动作多模仿动物。

  八井畲民习武成风,农闲时节练拳切磋是村中一景。每逢年节,祖屋的大厅里不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只要会点拳法的,都出来比画两手,以武会亲,场面好不热闹。

  鼎盛时期,村中男女老幼均通拳术,可谓名副其实的拳术之乡。至今,在罗源境内还流传着不少八井村老人、妇女徒手制服地痞流氓的故事。

  盛极而衰。十多年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嚯嚯”出拳的声浪渐渐低微,直至消失,留下来的村民忙着务农务工,几乎没有人再顾及八井拳。

  传内不传外?打破传统进校园

  雷知坤是八井拳县级非遗传人,三十年习武生涯中,八井拳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自己能为八井拳做些什么?

  不忍看着八井拳后继无人,雷知坤第一件事就是做通父亲的思想工作,说服他打破“传内不传外”的古训,将这项古老的拳术引进校园。

  现在,福州民族中学、霍口畬乡中心小学、罗源二附小等学校的体育场上,都留下雷知坤教拳的矫健身影。“要想传承必须得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的兴趣。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能教这么多孩子学畲拳,很有成就感。”雷知坤说。

  “我们学校是霍口唯一一所民族小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责无旁贷。何况,学习八井拳还能促进学生们身体强健。”霍口畲乡中心小学校长阮育金说,每周四下午,学校安排两节课作为学生社团活动时间,练八井拳也是其中一项活动,颇受学生们喜爱。

  无独有偶。远在60多公里外的霍口乡山垄湾村,八井拳省级非遗传承人兰明伙,也在连江三附小教习八井拳。“这是一种文化保护,我希望能将八井拳继续传承下去。”他说。

  2017年,雷知坤筹集了18万元,将自家楼房的一楼改造成练功房,开馆授课。每周都有人来上课,有男有女,有稚童也有成人,搬到城区的村民也时常带着孩子回来学习,最高峰时练功房内满满当当的20多人。

  看着叔叔不遗余力地弘扬传承八井拳,身为第18代传承人的侄子雷明也不甘落后。2014年,由雷明担任主角的畲族舞蹈《山哈藤阵》,首次将八井拳创新融入舞蹈中。这一节目在福建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金奖,次年获得中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二等奖。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