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热点头条 >> 正文

罗源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http://www.lywxww.com  2018-06-28 15:30:02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肖丹 陈彤

1.jpg

  罗源县党员干部到白塔乡百丈抗日先遣队遗址参观。

  罗源县作为全省48个老区县之一,是闽东革命的三个发源地和两个中心之一,是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光荣的革命史。目前,罗源境内留有众多革命(遗)旧址,全县 189个村,其中145个是革命老区村。2013年,罗源县被中央认定为享受原中央苏区政策待遇县。

  在罗源革命史上,始终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林可彝。他是与李大钊同时期的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从事革命理论探讨和革命宣传活动,曾两度回罗源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主张,促进了罗源人民的觉醒。林可彝的出现就像一颗红色种子,在罗源湾广阔的土地上播下革命火种并生根发芽。

  连罗革命的“井冈山”

  凤山镇苏区村是罗源县老区基点村,包括北漈、水尾、埭下、炉后、叶洋、牛埕等自然村。历史上,苏区村属连罗接壤处的山头面地区(亦称“山面区”)。土地革命时期,山头面成为红军游击队活动的中心据点,有连罗“井冈山”之称。

  上个世纪30年代之初,连罗革命风云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的山头面地区涌起,连罗革命的核心区很快就从连江的长龙革命根据地逐步转移到苏区村,连罗苏维埃运动星星之火从山头面全面燃起。与此同时,山头面涌现出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对革命胜利作出重大牺牲贡献。

  据《罗源革命史》记载,1929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指示福州市委:“应尽可能在福州附近重要县份,如连江、罗源找到工作头绪。”同年10月,连江特支部分成员杨而菖等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先后深入到连罗边界地区庄里、后埭等地秘密活动,宣传发动群众革命,建立农民协会,秘密发展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陶铸、叶飞等先后在山头面领导连罗革命斗争,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故事。”毕业于北大中文系,71岁的连江县党史专家、原连江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吴用耕说,邓子恢开启了连罗农民运动,掀起“五抗”斗争的高潮;陶铸建立了连罗第一支武装力量,开辟了连罗山头面地区革命根据地;曾志指导了连罗“土改”运动,为全国土地革命积累了经验;叶飞带领连罗人民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为连罗苏区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山头面是连罗地区土地革命的核心区,当时的红军游击队比较弱小,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热心支持地下党开展武装斗争的山头面群众给予党组织和红军有力的支持。”吴用耕说,1934年9月,闽东特委决定将连罗红军主力转移到闽东地区,并成立闽东独立师。在转移的过程中途遭遇敌军,叶飞与警卫员失散。为转移敌人视线,叶飞隐藏于山头面,辗转庄里、埭下、水尾、北漈等村,并由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负责他的保卫工作。与此同时,叶飞在山头面庄里村主持召开中共连罗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将中共连罗县委分开领导,正式成立中共罗源县委。

  “叶飞在北漈村过夜时,我的叔父项锦善曾护卫过他的安全。”罗源退休教师项启书,儿时常听叔父与父亲讲起当年的故事。由于北漈村游击队员多,常遭到突袭,组织上安排项锦善保卫叶飞的安全,天亮后又护送他到别的自然村,安全转交给其他人。

  人民军队两次解放罗源城

  历史上,罗源曾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壮举,其中,两次解放罗源城是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福建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在《长征红旗飘罗川》一文中写道:“解放罗源城的队伍是1934年红军长征先遣队的队伍。”作为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第一缕红飘带,1934年8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在连罗党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由参谋长粟裕亲自指挥,经过两个小时战斗,攻克罗源县城。

  “1934年8月13日,红军攻克罗源城战前动员会在北漈村召开,得到了山头面群众的大力支持。”据项启书介绍,在红军攻克罗源城支前工作中,山头面乡、村三级苏维埃政府发动和组织群众齐心协力连夜砍竹子造竹梯,以供登城之用。时间紧,任务重,乡苏维埃政府安排青壮年群众上山砍柴并迅速扛回村里,中老年人马不停蹄造竹梯、绑担架,妇女儿童帮着搓绳子,终于赶在当天夜幕降临时将竹梯和担架扛下山。同时,妇女们还废寝忘食为游击队员赶编草鞋,连夜送到红军游击队手里。

  “为适应武装斗争需要,就地生产军工产品就显得十分必要。”项启书说,1934年,罗源县委在山头面牛埕村创办兵工修造厂,游击队员项雷雷贡献出自己的民房作为厂房,并从长乐等地雇聘10多位技术人员生产土制枪、步枪、大刀、长矛等武器,后因国民党大举围剿,厂房被烧,厂长也被捕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山头面的革命烈火继续燃烧,并向罗源县城东、城北地区传递。1948年8月,中共五县(罗源、连江、林森、闽清、古田)中心县委在山头面建立革命根据地,抽调20名党员及各区工委选送70多名骨干集中学习,筹备游击队组建工作,并于9月成立连罗游击总队。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关头,为迎接罗源解放,连罗边区工委适时成立,山头面党支部应时而生。这期间,一批又一批山头面群众加入到革命队伍当中来,他们利用表面身份作为掩护,担任传递情报工作,为罗源解放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今年83岁的王朝钊老人,是罗源凤山镇苏区村人,他的父亲王康梦就是游击队最早的一批地下交通员。1948年,王朝钊13岁,通过他小学老师王文秋,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革命。“王老师是地下党,他和几名老师在村里办学校,其实是通过教育来宣传革命思想。”王朝钊老人回忆,那时候王文秋和老师们白天教书,晚上来到村民家中,与村民秉烛夜谈,劝说村民们支持革命。当年的王朝钊,人小鬼大,深得王文秋的信任,他曾经多次受托为游击队员送信。“当时形势还是很紧急的,路上时常有国民党设卡,那时候我就是一个小孩,对方对我毫不在意。”王朝钊说。

  巧合的是,第二次解放罗源城也是8月14日,时间相同,但中间相隔15年。1949年8月14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在罗源各级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成功解放罗源城。

更多新闻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