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非遗”有了新家

http://www.lywxww.com  2018-01-01 09:06:53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罗源县探索创立“非遗”传承人之家,向社会公众开放,不仅让“非遗”项目有了服务群众的机会,打造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亮点,而且为解决“非遗”传承难题探索出新路径——

  □本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洪映 刘其燚

  “自从搬进来后,已经开展了两次免费诊疗活动,给19位群众提供了义诊、赠送了药酒,估计以后来寻医问药的人会越来越多。”26日中午,在罗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家,忙活了整个上午的县级“非遗”项目——“畲家祖传药锤板拍打疗法”传承人雷月莲夫妇,顾不上休息,接连不断地为求医群众热情服务。

  “非遗”传承人与普通百姓面对面、用传统技艺服务群众,是罗源县探索建立“非遗”传承人之家的一大收获。罗源县人口不足26万,却是个“非遗”大县——自2008年以来,不到10年时间内,全县已获评2项国家级、5项省级、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3个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另外还有20项县级“非遗”项目。

  然而,这些“非遗”的传承人往往居住在偏僻乡镇、山村,平时与普通百姓接触的机会极少,也缺乏集中展示的场所。不能用这些历史悠久的瑰宝为群众服务,就像一颗颗珍珠蒙上了灰尘,十分可惜。此外,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很多“非遗”已经面临传承人缺乏、青黄不接的断代难题。

  如何让这些“非遗”发挥作用、服务群众?从11日起,由罗源县文化馆牵头建立的“非遗”传承人之家正式对外开放,让“非遗”传承人有了集中展示、对接群众的新场所。“在传承人之家,既有七境茶制作工艺等省级‘非遗’项目长驻,也有畲拳、畲药等项目实行轮流值班制。散落在各个乡镇的‘非遗’集中起来,形成凝聚力,保证时时能开门接待群众。”罗源县文化馆馆长陈雯介绍说。

  26日上午,走进“非遗”传承人之家,记者看到,多项“非遗”的传承人正在和群众热烈交流。在畲药展示柜旁,松山镇八井村的几位畲医和群众探讨哪些药疗效更好、哪座山产药最多;曾多次在国内剪纸大赛获奖的八旬老人朱学舜,表演了罗源特色剪纸“灶壁花”,引来一片喝彩;来自松山镇竹里村的畲服制作工艺传承人蓝银才,正亮出自己的畲绣绝活……

  最受欢迎的,是雷月莲夫妇的拍打疗法。雷月莲夫妇是“畲家祖传药锤板拍打疗法”的第五代传承人,他们开了一家畲医诊所,依靠奇特的拍打疗法在当地小有名气。入驻传承人之家后,夫妻俩免费为群众义诊。“我从事拍打疗法有20多年了,现在有了这个新家,希望我的传统技艺能给更多人带来健康。”雷月莲真诚地说。

  虽然传承人之家对外开放的时间只有半个多月,却已经“圈粉”不少。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有群众或慕名而来、或顺道看看,最终都会流连忘返、有所收获。“接下来,我们会在传承人之家定期组织公益活动,比如剪纸比赛、罗源美食推广、畲歌对唱等。”陈雯介绍说,目前畲歌传承人已经在编写山歌合集,美食达人也开始毛遂自荐。“传承人之家越来越热闹,‘非遗’项目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服务也越来越多。”

  “非遗”有了更加贴近群众的机会,不仅让群众受益,给“非遗”传承也带来新契机。

  “由于‘非遗’与社会脱节严重,传承人只能在家庭内部、师徒中间等狭小的范围选择,导致不少‘非遗’项目只有一个传承人,面临着断档、后继无人的危险,进而影响了‘非遗’项目与保护、开发。”陈雯分析说。

  如今,非遗传承人之家的建立,让传承难题有了新解法。省级“非遗”项目八井拳的第17代传承人雷知坤介绍说,前几天刚刚搬进来,福州民族中学的校长就慕名登门拜访,邀请他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拳术展示,去参加市里的比赛。“福州民族中学、霍口中心小学、二附小及文化馆等正在开设畲拳课,能教这么多孩子学畲拳,很有成就感。”雷知坤高兴地说。

  “剪纸课堂已经在罗源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扎根,但是要走进社区、长驻社区却很难。现在有了传承人之家,感兴趣的人想来就来,打个电话我就能到。今后,‘灶壁花’又有希望贴上各家各户的墙壁了!”朱学舜老人憧憬着说。

  据了解,罗源县文化馆还将健全常规培训体制,逐步形成“一师授多徒,一徒学多师,一徒承多艺”的培训格局,保证传承队伍不断延续,让“非遗”项目服务群众的创新模式能够长期持续。

  目前,各个传承人的服务热情十分高涨,正在不断探索“非遗”为群众提供服务的范围和方式。“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雷知坤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原文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7-12/31/content_1078670.htm?div=-1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