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奇哉,碧岩寺

http://www.lywxww.com  2017-08-15 15:06:31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作者:林思翔)小时候就听说罗源碧里有座碧岩寺,说是寺隐山里,庙藏巉岩下,很神奇。说得我心里痒痒的,很想去看看。可由于碧里地处罗源湾偏僻的山窝里,交通不便,因此一直没去成。

  不久前到了罗源,当地朋友热情邀我去看看,过去到碧里,要乘船或爬山越岭,得花大半天时间,现在随着罗源湾的开发,新修了通港公路,半个小时就可到达。于是我们乘车沿着宽阔平坦的大道前行,边走边观赏罗源湾风光,但见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巨轮屹立岸边,码头装卸繁忙,“蓝色崛起”的兴旺景象尽收眼底。

  到碧里下得车来,抬头就看见前方绵延的群山顶部连成了一个巨大的睡佛,安详地静卧山巅,形似神似。边上的石岩上刻着一个巨大的“佛”字。巨佛加巨“佛”,给人以心灵震撼,似在告诉人们,这就到了佛山佛地了。

  碧岩寺位于碧里村的岭头山上,寺藏山腰,林木掩映。通向寺庙的山岭,是一条林荫道,清风习习,潺潺泉声不绝于耳。碧山秀水涵养起了我们的精气神,越走越觉得精神抖擞,不知不觉就到了寺边。两块不规则巨岩相互依偎,搭肩接踵,就成了寺门。门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回文诗:“江南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烟起半山流水响,半山流水响潺潺。潺潺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碧岩,花发碧岩春讯到,碧岩春讯到江南。”这首回文诗把云烟、半山、流水、梅花、碧岩、春讯、江南这些江南元素全都体现出来,描绘了一幅春到江南的美丽景色。诗没署作者姓名,作者何人至今仍是个谜。明朝罗源知县章简曾诗赞碧岩寺:“万山深入总嵚崎,匹石从来说最奇(匹石即碧岩)。”这首回文诗来历与作者之谜,算是碧岩寺“最奇”之一吧!

  进入石门,方看清古寺。这座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874年)的千年古刹,不大,然很特别,寺殿不在平地上,而在高耸巉岩的石腹中,远看如一颗珍珠含在如狮山岩的狮口里。虽处山腹却终年雨丝飘忽,水雾萦绕,寺外阳光明媚,寺内却天阴地湿。洞顶清泉滴沥,昼夜不绝,这“碧岩飞雪”,还被列入罗邑八景之一。千余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对大自然如此造化赞叹不已:“岩滋常滴雨,谷响不关风。”“狰狞石骨荒云裹,滴沥泉声乱草迷。”虽有溢美成分,说的却是实情。寺藏山岩腹中,这该是碧岩寺“最奇”之二吧!

  如果说这两奇,别的地方可能也会有,不算最奇的话,那下面我要说的这第三奇,不敢说绝无仅有,也该算世上罕见。同行的罗源友人提醒我,待会儿要看的东西一定让你惊喜。待到进入寺洞,他让我抬头往顶上看时,奇迹出现了:但见洞顶石岩间生出一干树枝,枝上缀满浓密的绿叶,垂直而下,长达数尺,如鸡毛掸一样垂挂寺殿正中,人称“千叶宝莲花”。我仔细察看,枝头“出土处”除了一道微微裂开的石痕外,找不出任何根与土的痕迹,没根没土阳光也照不到,却长得青翠欲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友人告诉我,这是一条藤,从山顶穿过厚厚的岩石长出叶子。据说这丛绿叶至少有百余年,且终年常青。为看清这藤的穿透力,我爬上对面的山头察看。原来寺洞山头的石岩巍峨壮实,高达数百米,也就是说这条长在山顶上的藤,要穿过数百米厚的岩石才能抵达寺的洞壁,这要经过多长时间啊!而且还准准地悬在只有亩许之大殿堂的正中。称其“最奇”,当之无愧!

  “一岩谁共匹,直欲与云齐。”俗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想寺不在大,有奇则赢。地处山旮旯的碧岩寺,虽不大,因了这“三奇”而远近闻名。走一趟碧岩寺,不禁令人对大自然的神奇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原文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7-08/15/content_1047042.htm?div=-1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