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焦点新闻 >> 本地 >> 正文

福州日报:小记者游园记

http://www.lywxww.com  2014-08-05 15:03:09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探访生态农场 体验自然乐趣

  ■记者曾艳李淑娟王元锴/文郑帅/摄实习生陈楚羚

  提起养殖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

  那么,生态养殖场又是怎样的?上周六,本报小记者走进罗源县鉴江镇动物爱好者吴维良的生态养殖场,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殖乐趣,了解生态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

  走进石蛙大世界 生态养殖长见识

  走进动物爱好者

  吴维良的生态养殖场,小记者心里犯起了嘀咕:这里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有着现代化的养殖间,倒是像一个农家小院;院子里间隔出一个个饲养池,池子里种着一些绿色植物,摆着一些假山石块,却看不到任何动物的影子,这里真的是养殖场吗?

  场主吴维良的出现,给大家吃了定心丸,他笑着说,宝贝就藏在这些石块、石棉瓦片的下面。说着,他走到饲养池中间,猛地揭开一块石棉瓦,“噌”一声,几十只大“青蛙”跳了出来,向四周游开。

  场主吴维良告诉小记者,这不是普通的青蛙,而是“石蛙”,肉味鲜美,有很好的滋补功效。但是以前的石蛙都是野生的,人们大量食用石蛙,让石蛙濒临灭绝,于是,他观察石蛙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模拟大自然中石蛙的生活环境,尝试着人工养殖。“你们看到的花草和假山都是模拟野外的环境,饲养池上面的水管,从山上引来山泉水,定时喷灌,形成活水,适合石蛙的生活环境。”原来,这就是生态养殖。

  吴维良转身走进其他几个养殖池,揭开石块,让小记者看看不同生长阶段的石蛙,小记者们也七嘴八舌问开了。

  “石蛙吃什么?”

  “吃大麦虫和蚯蚓。”

  “石蛙为什么都躲起来不动?它们都不叫吗?”

  “不是的,石蛙昼伏夜出,白天躲在阴凉的地方,晚上才出来活动。到了晚上,这里到处都是蛙声,非常热闹。”

  “石蛙会生病吗?生病了怎么办?”

  “当然会,石蛙最怕的就是红腿病、烂皮病,要是出现了这些病,就要把病蛙隔离,并在水里滴药水帮它治病。”

  ……

  说话间,吴维良抓起两只石蛙,走到小记者中间:“你们知道怎样分辨石蛙的公母吗?”这个问题果然难倒了这些久居城市的小记者。吴维良告诉大家,分辨石蛙的公母,关键看它们的肚子,肚子光滑的就是母的,肚子上有些小疙瘩,很粗糙的,就是公的。”为了验证场主的说法,小记者们亲手摸了摸这两只石蛙,果然,公的和母的差别很大。

  有了触摸石蛙的经验,调皮的小记者们干脆直接跳进饲养池,揭开石块,自己动手抓起石蛙来。跟着石蛙的跳跃,小记者们也跳跃着,眼疾手快,“哗”一下,就逮着一只。问问是什么感觉,“冰冰的,黏黏的!”小记者异口同声地回答。

  看着小记者对小动物如此喜欢,吴维良从养殖间里搬出一大盆虫子,让小记者也来摸摸看。吴维良说,这叫大麦虫,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高蛋白的饲料,也是石蛙最爱的食物。如今他正在尝试着养殖,给虫子们喂麦麸,让虫子们自己繁殖,保证石蛙的口粮。

  赶鸡赶鸭掏鸡蛋 亲近动物乐趣多

  “那是什么?”

  “是还没长出尾屏的孔雀吗?”“是乌鸡吗?”来到一片用尼龙网围起的泥土养殖场旁,小记者看到一群头型较小、颈部细长、灰色羽毛、羽毛上密布着白色斑点的动物正昂着头,骄傲地往前走,他们又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那是珍珠鸡。”吴维良的回答解开了小记者的疑团。珍珠鸡外观很像雌孔雀,看来,猜这是孔雀的小记者还很有眼力劲儿。珍珠鸡头很小,喙强而尖,在喙的后下方左右各有一个心状肉垂,全身羽毛灰色,并有规则的圆形白点,形如珍珠,“珍珠鸡”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与珍珠鸡结伴的,是一群绿头鸭。它们一摇一摆地走着,胜似闲庭信步,却很自觉地排成整齐的队伍。“它们好守秩序啊,就像大雁一样。”一个小记者不由发出了感慨。

  而那些头戴“凤冠”,身披黑白花羽的,就是贵妃鸡了。几种动物养殖在同一片场地,小动物们却友好相处,让小记者看到一幅和谐的农家景象。

  “我们可以到围栏里看看吗?”小记者不想错过跟小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可以呀,进来吧!”吴维良带着小记者跨过围栏,进入鸡鸭养殖场。见到这么多陌生人一拥而入,原本恬静和谐的画面瞬间被打破,鸡群咕咕咕地边叫边躲到角落,绿头鸭则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躲避“追捕”。过了一会儿,动物们似乎觉察到访客没有恶意,于是又悠闲地踱起步子,还不忘摆出模特造型,让小记者尽情拍摄。

  进入鸡圈时,小记者郑昊翔掏出了他随身带的采访本,一边观察一边念念有词。原来,为了参加本次活动,他特意做足功课,上网搜索了珍珠鸡、贵妃鸡、绿嘴鸭的资料并记录下来,他正对着资料观察,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性呢!

  “这儿有鸡蛋!”小记者林子祺率先进入窝棚,看到了几个白花花的鸡蛋。他掏出几个鸡蛋,放进帽子里,想了想,又送回去两个,给母鸡孵小鸡。走出窝棚,他用询问的目光看着老板吴维良。老板豪气地一挥手:“拿走吧!”话音刚落,小记者就像寻宝一般,纷纷进入窝棚,希望也能有所收获。一时间,泥土地里掀起灰尘,小记者欢快奔跑的身影、涔着汗水红扑扑的笑脸,都渗进了泥土的味道。这群在城里出生、城里长大的孩子,真正体会到了亲近土地、亲近自然的乐趣。

  带领农户共同致富

  小记者纷纷点赞

  用喂养珍稀禽

  类的废弃农作物来培养大麦虫,禽类粪便可喂养淡水鱼又可养蚯蚓,而大麦虫和蚯蚓都可以用来喂石蛙,吴维良说,整个养殖场是纯生态立体养殖,既发挥了有效空间的最大效益,又改善了养殖环境。

  “立体养殖每年能带来多少效益呢?”小记者家长问。

  吴维良说:“整个养殖场已经养殖了成年石蛙4万多只、幼蛙和蝌蚪40多万只,珍稀禽类1万多只,淡水鱼20多亩。珍稀禽类每公斤售价300元,不少来这里参观的农户都对养殖这些品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扩大养殖规模,他和6个农户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和农户签订协议,农户领走珍稀禽类幼崽后,他负责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幼崽养大后再保价卖给合作社。这种只赚不赔的合作方式吸引了附近不少农户,20多个农户一下子就“领走”了5000多只禽类。听说吴维良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并能带领农户共同致富,小记者和家长不由竖起了大拇指。

  原文链接:http://mag.fznews.com.cn/shtml/fzrb/20140805/114727.shtml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