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抓项目促发展 >> 最新报道 >> 正文

“秀珍菇之乡”的嬗变

http://www.lywxww.com  2019-08-12 16:26:57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秀珍菇之乡”的嬗变

农户采摘秀珍菇。

  盛夏,漫步在罗源县起步镇下长治村,绿树掩映,田园、菇棚、农舍,一片恬静。村口的生态公园郁郁葱葱,溪水流淌的美妙声音与蝉鸣和成一曲“夏日鸣奏曲”。农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委会门口的大榕树下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墙,邻里守望、孝老爱亲。这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现在的“秀珍菇之乡”,到未来的“菇姑农庄”,这个原本不起眼的乡村正在发生“破茧成蝶”的变化。

  “女状元”种下“致富菇”

  下长治村秀珍菇种植产业发达,因此有中国“秀珍菇之乡”、中国最大秀珍菇栽培基地之称。在下长治村,“种菇女状元”黄銮英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和秀珍菇打交道,被村民们称为“菇姑”。在位于下长治村的罗源巾帼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菇棚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菇姑”。

  黄銮英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在菇棚中长大,17岁开始种菇,最早种植香菇和草菇。1999年,罗源县农业局从台湾引进秀珍菇试种,她是第一批菇农。“我发现秀珍菇比小平菇口感更脆,没有小平菇的涩味。我觉得这种菇肯定很有发展前景。”于是,她和村里4个姐妹筹资20万元,买了13万袋菌包,租用5亩地开始种植秀珍菇,一边种植一边摸索技术。

  “我还记得那时候,菇农基本上都是加盖茅草的竹木大棚栽培,种植方式也很粗放,基本是靠天吃饭,一旦天气变化,就会影响到产量。”黄銮英告诉记者,那时候下长治村也有其他村民种植秀珍菇,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不少村民种了几年就放弃了。而且,每家每户都是单打独斗,菇的种植形态和抗风险能力等都比较差,菇的品质不稳定。

  2011年,县里出台了扶持政策,食用菌产业成为重点扶持产业,黄銮英于是成立了巾帼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秀珍菇,年产200多万袋菌菇,并将原来的竹木草棚全部改成了钢架大棚。现在合作社栽培面积达150亩,其中钢架大棚60多亩,年产秀珍菇1050吨,产值1000多万元,成为罗源县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社员也发展到120余名,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种菇娘子军”。

  黄銮英的巾帼食用菌合作社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发展秀珍菇生产3000多万袋,并通过产业扶贫款入股,帮助村里28户贫困户脱贫。“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款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6000元,还能获得就业机会。”黄銮英说。

【责任编辑:康琳】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