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化缘”
http://www.lywxww.com 2014-06-12 08:25:56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很多老人都想学电脑,林宜宝费了很大工夫才把现有的一个小房间扩大成电脑班,并筹集来资金,添置了一批电脑供学员们学习。
林宜宝欣慰地观赏着学员们剪纸课的作品。
林宜宝喜好挥毫泼墨,书法课上与学员们一起写字,其乐融融。
县交通局领导正在签字,凤山镇老年学校的银行账户过几天就能收到3000元的款项。
林宜宝与刚刚过世的妻子是罗源首对登记捐赠遗体器官的夫妻。
创办之初,罗源县凤山镇老年学校只有1个保健班、54名学员;如今,设有保健、时政、书法、声乐、舞蹈、戏剧、电脑等22个班级,学员647人,办学规模在全省乡镇老年学校当中数一数二。
没有配备专职干部和勤杂人员,日常事务全由一批老年人组成的校委会和班干义务包干;校委会成员不仅从未领过任何补贴,大家还经常替学校“买单”;2007年以前,学校聘任的老师们一堂课的补贴费只有10元,今年才增至50元,待遇如此菲薄,老师们却从来没有缺过一节课……
学校如此有“魔力”,多亏了创办人林宜宝多年的坚持。2000年,凤山镇老年学校正式创办,67岁的林宜宝被任命为副校长。虽说是个“副”,但校长由镇领导兼任,具体校务基本上由林宜宝操持。林宜宝的老伴身体不好,他要照顾老伴,还要负责学校的一切事务,连晚上还要巡校检查开关,大家都叫他“老黄牛”。短短4年,林宜宝就将学校发展到6个班200多人。学校以公益性质为主,基本不收学费,学员人数剧增导致镇政府无力再承担办学经费,学校一度陷入“断炊”的窘境。
在这艰难时刻,林宜宝顶着烈日穿梭于罗源县各单位之间,开始四处“化缘”。
11年来,他走遍了当地108家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前前后后共为学校筹集了82万元。林宜宝打开随身带的黑色皮包,包里装有学校公章、发票、笔记本等,募到的每笔款项都有详细记录。遇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他笑着说:“我是为老年人办教育,堂堂正正地做事,一点也不丢脸。”他无私无畏、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镇政府自2006年起恢复了向学校拨款,罗源县财政局也同意用募款结余的50万元设立“老年教育基金”,每年给学校5万元利息,并另外拨款5万元,加上学员的一些捐款和学费,现在学校已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
“趁自己还有工作能力,要将余热奉献给社会。”林宜宝说。林宜宝和爱人是罗源县首对登记捐赠遗体器官的夫妻。在5月底的采访中记者得知,林宜宝的老伴刚刚去世,因为老伴常年患病,林宜宝已经放弃捐献老伴的器官,只捐献她的遗体。说起老伴,林宜宝眼睛泛红。
本报记者 施辰静 通讯员 刘其燚 谢闽星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