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热点头条 >> 正文

让孤寡老人共享“家门口的幸福”

罗源持续推进农村慈善安居楼项目

http://www.lywxww.com  2015-07-10 08:30:54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郑秀杰 刘其燚 陈雁真

  为解决农村地区经济困难、无房或危房孤寡老人的住房问题,近年来,罗源整合政府、慈善机构等多方力量,利用闲置的校舍、农舍、旧村部等进行改造,采取“就地安置、就地管理、亲邻相帮、劳养结合”的办法,把慈善安居楼项目打造成为民办实事的品牌项目。

  自2011年10月罗源建成全省首座慈善安居楼以来,截至目前已建成9座,投入资金351.5万元,安置107位老人;在建并将于今年内竣工的有5座,造价817.7万元,届时还将入住近百位老人。目前,该帮扶模式已在福州全市范围推广。

  离家不用离村

  老人住得舒心

  罗源县中房镇下湖村的两层慈善安居楼,去年底由闲置的下湖中学校舍改建而成。今年初,这栋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小楼,住进村里18位无房危房孤寡老人。

  6月25日11时许,笔者走进安居楼,低保孤寡老人兰建国正在准备午饭。沸水中下一把生面,抓一撮虾皮,拍几根香葱,拌上油盐醋,这简易的“海鲜面”是他喜爱的美食。他把面端上桌,和83岁的余养随老人边吃边聊。

  余养随吃的是南瓜瘦肉粥,这是管理员帮忙煲的。老人说:“安居楼里配了电饭煲、电冰箱等电器,每个人都拥有一套厨具,自己想吃什么就煮什么。住在这,我再也不用担心风吹雨淋了,还能和老伙伴们拉家常,真好。”余养随原本住在透风漏雨的危房里,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如今住进安居楼,这里食堂、活动中心、卫生间等设施齐全;他的卧室里,床、桌椅、衣橱、被褥都是政府、慈善机构、爱心人士捐赠的。

  “我们让老人离家不离村,同住不同食。”罗源县慈善总会会长朱碧娟告诉笔者,这种方式无需改变老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他们还可随时回去打理老宅、照料自家菜园等,可以确保他们住得舒心。

  盘活闲置资源

  花小钱办大事

  利用学校、旧村部等闲置的公共设施和民房进行适当改造和装修,是罗源农村慈善安居楼选址建设的创新举措。这一尝试源于一场火灾的灾后救助。

  2011年2月21日,大火烧毁了飞竹镇安后村700余平方米民房,3户五保户一度无家可归。当时,当地政府部门、福州市和罗源县两级慈善总会、爱心企业家共筹集了13.5万元用于救助。但是,用这些钱建一栋新的安居楼显然不够,于是众人把目光投向村里闲置的一所小学校舍。7个月后,该校舍经翻修改造成慈善安居楼,林德基等3户受灾五保户和该村两户无房孤寡老人搬进新家。

  通过政府、慈善机构扶持和爱心人士援助,合理利用闲置设施建设农村慈善安居楼,这种做法当时在省内是首例。此后,这一模式在罗源全县推广。目前,该县建成的9座安居楼中,利用闲置学校改造的4座;利用旧村部改造的2座;利用闲置民房、厂房改造的各1座;通过改造乡镇敬老院,实现资源共享的1座。

  朱碧娟介绍:“农村中有闲置的公共设施,可根据项目要求进行适当改造和装修;如果没有,就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安置的孤寡老人人数,建设单层建筑再进行普通装修。今后,只要村里有5户以上孤寡老人愿意入住,条件成熟一村,就在该村建成一座慈善安居楼。”

  慈善助老安居

  探索长远之路

  虽然现在罗源县慈善安居楼入住率已达90%以上,但由于这种助老安居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走好、走远还有待探索、完善。

  筹措资金方面,采取“政府支持一点、当地解决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方式。罗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罗源以“建得好、住得好、管得好、可持续”为目标,大力支持慈善安居楼建设。今年,县里设立专项资金,对在建安居楼每座补助10万元至15万元不等。同时,民政单位和慈善机构整合资源,推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孤寡老人安居事业。

  管理方面,住进安居楼的孤寡老人都有“监护人”。这些老人虽然无儿无女,但大多有兄弟姐妹及其他亲友,把这些人设为“第一监护人”,可确保老人在遇到疾病等困难时能得到更好照顾;村两委成员是孤寡老人的“第二监护人”,每个成员都要认领几位“亲戚”,有空来探望,有事帮解决。

  罗源还制定出创建文明助老慈善安居楼标准等规章制度;县乡两级每月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安居楼管理维护,并聘请专职管理人员;组织孤寡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种花、种菜等,实现自建、自管、自养。

  前不久,中国慈善联合会考察团对罗源慈善安居楼项目进行调研。执行秘书长彭建梅表示,慈善安居楼建设是现有农村养老事业的有益补充,罗源这项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