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权威信息 >> 正文

一碗手工肉燕的温度

http://www.lywxww.com  2015-02-26 08:35:59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王永武师傅用硬木槌捶肉。

  ◀ 王永武师傅展示新制成的薄如白纸的肉燕皮。

  □本报记者 陈文波 通讯员 陈雁真 谢闽星 刘其燚文/图

  每逢过年,是王永武师傅最忙的时候。整个罗源县就他一家手工肉燕店,预约的顾客络绎不绝。

  王记作坊位于罗源县城区七曲巷内,52岁的王师傅正在工作间里扬粉擀皮,成了粉人;门外柜台前,其爱人拿着一本小册子,给登记在册的顾客拿货。

  “肉燕最讲究的就是燕皮,罗源也就这一家到现在还是纯手工!”拄着拐杖来的老主顾潘珍儒93岁了,他说,有王师傅的手艺“惯”着,儿孙们都嘴刁,吃不惯别家的。

  王永武的高祖父清末时期在福州研发了“清水肉燕”,曾享誉一时。到了他祖父一代,辗转到了罗源。手艺传到王永武手上,已是第五代。

  肉燕又叫太平燕,在福州坊间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王永武制作的肉燕,滑韧细腻,在葱花清汤中散发爽口的醇香。

  一张燕皮能得食客们代代追随盛赞,得益于王师傅近乎严苛的亲力亲为。

  从选肉捶肉,到筛粉擀肉时百来遍地拌、压、卷、揉、碾,一坨1公斤多的肉配以适量番薯粉,做成宽2.5米、长10米,薄如白纸、韧而有劲的肉燕皮,大约需要王师傅两个钟头的手上功夫。

  一系列工序中,最辛苦的要数捶肉。为

  保证肉的新鲜,王师傅总是一大早就把刚选购回的猪后腿精肉去筋络,分成约1公斤多的几份捶打。纵然是严冬,他照样只穿一件单衣,飞快舞动1公斤重的硬木槌,“噗噗”之声密集传出小店。半小时过后,那一大块精肉就在大树桩砧板上瘫成胶状肉浆,而王师傅也累得满脸通红。

  王师傅的爱人心疼丈夫,曾买回一台绞肉机。可王师傅只试了两天,就将其束之高阁,“机器转速快,迅速发热破坏了纤维,

  肉质就缺乏黏性,影响口感”。

  每天5时到15时,王师傅10小时手工做出的也不过是8公斤左右的燕皮,真正是精工细作。因为供不应求,王记卖燕皮,有个奇怪的现象——欢迎只购买半公斤左右的小主顾,常常要婉拒大客户。

  “我们的燕皮还出省、出国呢!”王师傅自豪地说。一碗肉燕往往承载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故事与记忆,在外工作生活的罗源乡亲也会常常想着这一口。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