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热点头条 >> 正文

福州日报:罗源圣塘村公路通到渔民心坎上

http://www.lywxww.com  2015-02-15 09:24:24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记者黄洋通讯员林克城郑秀杰洪映叶宇楠

  开山为路,与外界相连,这是罗源县鉴江镇圣塘村村民世代的梦想。三面靠山,一面向海的地理环境,赐予了这座小渔村宽阔的深水海域,用以发展海带、紫菜等海产养殖业。但是高山峭立造成的封闭地形,使得圣塘村几乎与外界隔绝。

  一度作为罗源县唯一未通公路的建制村,圣塘村村民长期需“看天出门”,依靠船只往返于海面。如今,一条全长12公里的通村公路,从圣塘村延伸至碧里乡西洋村,最后与县道相连。圣塘村世代的“公路梦”终于实现。

  村民齐心协力修路

  昨日,记者驱车从城关出发,绕过起伏崎岖的山路,停靠在圣塘村附近的山腰。极目远望,圣塘村独特的峡湾地形一览无遗,东面海域遥对着宁德市霞浦县。峡湾北侧的通村公路在树木遮掩下,沿着地形起伏。

  圣塘村所辖的自然村——古郁村,是这条通村公路的起点。说起新修的公路,村民蔡秀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过去周边流传一句话,‘嫁女不嫁圣塘村’,说的是我们这里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女儿嫁出去就回不来了。”蔡秀妹说,过去村里人想要进城只能先划船到鉴江镇,然后弃船步行至汽车站,再乘车进城,来回舟车劳顿,苦不堪言。

  水路出行不是想走就走,得“天说了算”。受到潮汐影响,只有在涨潮的时间,船只才能下海,因此村民出门要想在一天往返,就必须算好落潮时间。另外,遇到极端天气,海上常有急风大浪,村民也不敢出去。蔡秀妹说,曾经在一个台风天,村里一个老人家突然心脏病发,由于无法出海,没能及时就医去世。

  “不修路、无发展”,2013年初,村民自筹了30万开始修路,但是向西修了1.2公里便遇到了高山的阻拦,需要使用爆破等技术手段,30万的资金顿时变得杯水车薪,修路只得停下来。圣塘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叶新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递材料、打申请,2013年9月,由镇、县两级共投资380万,从圣塘村至碧里乡西洋村,全长12公里的通村公路终于启动开建。

  “去年12月路基工程就建完了,圣塘村的‘公路梦’终于实现了。”叶新全说,政府的资金保障,施工队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使得这条路比预期早了3个月修完。受地形限制,修路需要的大型挖掘机开不进现场,施工队便先将机械车开到宁德市成澳码头,经船走水路运进来,颇费周折。修路过程中村民们热情高涨,村民郑武祥家的牛栏正好处在道路规划线上,为支持建设他主动把牛栏拆掉了,其他村民也纷纷让出了自家的自留地。

  海产品销售市场扩宽

  叶新全介绍,圣塘村至碧里乡西洋村的通村公路建好后,由海防出资将古郁村至圣塘村村部之间1.5公里路面进行了硬化。近日,圣塘村又传来好消息,新规划的228国道将架设高架桥经过圣塘村,“这意味着3年之后,村民将拥有两条通往县城的路,那时候,从圣塘村出发可到全国各地。”

  在圣塘村村部前的空埕上,养殖户林荣庆和其他3位村民围坐成一圈,忙着将海带幼苗种进手腕粗的尼龙绳里。林荣庆说,绳子投进海里后,一个月便可以捞起来作为鲍鱼的食物。通村公路的建成,不仅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也为村里的海产品扩宽了销售市场,“过去村民生产的海带、紫菜等只能卖给周边的鲍鱼养殖户,剩余的再拿去镇里卖。现在我们装箱之后,可以运到县里,甚至福州市去卖。”

  鉴江镇人大主席林启谋说,圣塘村山海兼具的海湾风光,明清时期的抗倭遗迹,都是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有利资源。

原文链接:http://mag.fznews.com.cn/shtml/fzrb/20150215/168201.shtml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