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焦点新闻 >> 本地 >> 正文

福建日报:一个渔村华丽转身之思

http://www.lywxww.com  2014-07-31 08:20:22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本报驻福州记者 段金柱

  近日,到罗源县采访,一个渔村的华丽转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就是临海靠山的松山镇北山村。

  过去,在松山镇,提起北山村,人们印象深刻。

  一是因为,这个村“又大又红”。“大”是指,北山村有1 183户5145人,是罗源最大的建制村;“红”是指,北山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曾经成立过苏维埃政府,革命前辈在此打过游击,洒过热血。

  一是因为,这个村“又穷又凶”。守着山海,但“吃山吃海”都不怎么样,村民普遍贫困。同时,当地有尚武传统,民风彪悍,远近闻名。外人评价:惹不起,躲得起。

  再进北山村,面貌焕然一新——曾经“民风彪悍、行人绕行”的北山,民风文明,热情好客;富足美丽,是省级生态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民年人均收入近万元。

  北山之变,得益于一位领头人。他,就是2006年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于子赤。“北山要资源有资源,要人力有人力,总不能老给人贫穷、蛮横的印象。”他说。

  转变从抓发展开始。于子赤说,要致富,就要把村民组织起来,改变经营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

  于是,紧邻罗源湾的北山村相继办起了鱼苗厂、海蛎加工厂,引进长盛水产养殖鱼苗公司等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村里成立产销一条龙的农民合作社,养殖太平洋牡蛎、大黄鱼、白对虾,去年全村水产养殖创产值3000多万元。在此带动下,3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去年人均收入近万元,比2006年翻了近三倍。

  “口袋”鼓起来,“脑袋”也要活起来。2006年底,村妇联组织了一场联谊会,召集企业家、老村干、老党员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为家乡发展出谋献策。现在,村里的妇女白天在家门口打工,晚上聚集起来跳广场舞,生活很充实。

  如何重塑北山村的形象?建村礼堂,是一个手笔。

  2007年,于子赤和村两委商议新建一座礼堂,邀请宾朋来做客。这个想法得到了全村人的一致支持,村干部、企业家、村民主动捐款。“礼堂施工时,场面特别感人。村民自发当义工,大家出钱出力,还轮流出点心,没有一句怨言。”于子赤说。

  礼堂落成,村里请来闽剧团,并向四邻八方发出邀请。闽剧连演五天,邻村观众越来越多,说“北山人待客如兄弟”。北山人的热情好客传开了。几场戏,不仅扭转了外人的成见,也激活了乡村的文明之风。

  村容整洁了,村风文明了,村民素质提高了,村里办起事来也顺利多了。

  前年,沈海高速复线施工,要穿过北山村。于子赤带人做村民思想工作,村民积极支持,不到一个月就完成征迁。

  回望北山之变,记者发现几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有责任心、敢担当的“领头雁”,引领村民走上了正确的转变之道;二是重塑形象、再造“脸面”的自觉行动,带来潜移默化之效,让文化作用于人心和行动,最终扭转“民风彪悍”的形象。

  记者以为,现实中肯定还有不少“过去的北山村”,那么,要迈向“现在的北山村”,不妨瞩目“他山之石”,思之行之。

更多新闻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