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焦点新闻 >> 本地 >> 正文

渔村“留守老师”林伙顺

http://www.lywxww.com  2013-09-07 22:16:33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记者 王元锴 文/摄通讯员 陈雁真 叶宇楠 刘其燚

  4日,记者从罗源城区出发,经半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碧里乡,再沿海边蜿蜒盘旋的公路行进半个多小时,终于找到深藏在海湾渔村里的濂澳小学。

  从建校以来一直在这任教的林伙顺已经54岁,现在是这所小学的校长。30年来,他迎来又送走了无数渔村里的孩子,学校的一草一木见证了这位渔村“留守老师”的耕耘与收获。

 

  学生少了,老师工作量没少

  濂澳小学生源最足的时候有300多名学生。8年前学校撤并,濂澳小学只保留了一二年级,方便濂澳和相邻的吉碧这两个偏远渔村的低龄儿童就近入学。现在,濂澳小学加上校内的幼儿班,才有20名学生,成了一所“微型小学”。

  学生不多,但5位老师得连轴转。“学生少了,课程却没有减少。”林伙顺说,现在2位老师教幼儿班,3位老师教一二年级,他们每周至少上15节课,这是一般小学老师教学工作量的1.5倍。他本人则担任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和社会课教学,每周上16节课。

  记者看到,孩子们按年级分坐在3间教室里,老师的授课声、学生的应答声响彻校园。林伙顺说:“虽然是小班制,但上课的激情不能变,对吧?”

  濂澳小学的社会课则与渔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富有特色。当天的社会课,林校长带孩子们到临近的虾塘,介绍虾苗的特点、虾塘里增氧机的作用、渔民养殖的辛苦。平时,他还经常利用社会课带孩子们看渔村的老房子,感受古民居里的海洋文化;去后山观察苍鹭,教孩子保护自然……

  校园是个家,“当家”不容易

  课上当老师、课下当杂工,林伙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角色转换。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校园的时候,林伙顺正在食堂里装电源插座。他说,以前饭在大灶上蒸,现在买不到柴火,就添置了个大型电饭煲。“我把插座装上,中午大家就能吃上大锅饭了”。

  抢修水管、通下水道、铺石子路、清扫走道、翻修桌椅……像这样的“小事”,林伙顺几乎每天都在做。

  濂澳当地有句俗语,“三天不雨干巴巴”。这里和很多沿海渔村一样,生活用水紧缺。每年五六月份,水龙头里常常没水。没水的话,学生就没饭吃,怎么办?“林校长从没让水缸空过。”食堂的李阿姨回忆说,缺水的日子,林校长一下课就到300米外的水井汲水,然后挑到食堂倒进大水缸里。煮饭、洗菜、洗手、喝水,用的都是这水缸里的水。李阿姨说:“以前他一口气挑四五担,水缸就满了。现在年纪大了,挑一担就得休息一次,不容易呀。”

  李阿姨还说,有一年,林校长因为挑水扭伤了脚。他没当回事,休息会儿就继续挑水,结果第二天脚踝肿得厉害。敷上草药休息了2天,脚踝还没消肿,他就又悄悄摸起担子挑水。“拦都拦不住,还说哪能坐着等水。”李阿姨说起林伙顺的犟脾气就直摇头,“他就怕孩子们没水用。”

  到中午就餐时,总和孩子们围坐一桌的林伙顺则成了和蔼的长辈。谁忘了带菜或带少了,他就和谁分享自己碗里的菜,还鼓励个子小的多吃点,让大家都做“光盘小卫士”。

  孩子放学错过车老师走路送回家

  下午4点是放学时间,却还不是林校长下班的时候。“吉碧村的两个孩子,要乘门前的过路车回家,我得在门口看着。”林校长收拾好教具,看着其他孩子随父母离校后,便拎起水杯到校门前的公路上“站岗”去了。

  原来,每年总有一些来自吉碧村的孩子,早晚借“罗源城关—吉碧”的过路班车上下学。今年,又有两名这样的孩子。帮他们拦好车,打电话让家长几分钟后到终点站接孩子,林校长这才算下班了。

  可一小时一趟的班车并不准时,班车沿途总因乘客上下而走走停停,本该在5点左右路过的班车,有时等到5点半还不见踪影。“那林校长就不等了,直接牵我们走回去。”二年级的小宁颇有经验地说。徒步送孩子回吉碧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条路和孩子一起慢慢走,大概要40分钟,返回时林伙顺一个人还得走上25分钟,这时候天一般就全黑了。而且,路上要途经一条吉碧村自凿的隧道,隧道口偶尔会有碎石落下。每每靠近这里,林校长就得停住脚步,观察周围的动静,再弓着身子将孩子们拢在怀里,快步通过。林伙顺笑着说:“我不会骑车,年龄大了更不敢学,何况送孩子们回家还是走路安全,我还能锻炼身体呢。”

  “老师的留守,能让孩子们向更好的学校‘流动’,值啊!”这是林伙顺30年坚守的动力所在。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