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http://www.lywxww.com 2016-07-06 08:47:06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大 中 小】
上周,本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以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艺术总监托马斯·奥斯特玛雅执导的《理查三世》收官。这部形式癫狂、技术纯熟的话剧,将莎翁笔端驼背暴君的密谋篡位,改造成王室连环杀人事件,演员生猛直接的表演令人咋舌,可是比起先前亮相的《英雄广场》《阿波隆尼亚》等作品,却不够打动人心——大约是因中国人的本能审美,会觉得隐晦而婉转的抽象表达更高级些,对于没有留下想象空间的直给作品,生理上被强烈刺激,不代表精神上获得满足。
纵观本届邀请展大大小小来自波兰、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近10台戏,几乎全在说战争对人类的戕害。从莎士比亚描绘的流血不止的宫廷,到一战死亡接踵而至的战壕,从二战结束多年纳粹阴魂犹在的广场,到当代宗教背景下人与制度对抗的校园,我们通常理解的发生在国家地区之间的战争,其实一直在个体私人领域盘桓。大概正因如此,不同国籍的艺术家讲述战争尤其一战、二战时,不约而同选择个体视角以小见大。
出生于比利时的德国导演卢克·帕西瓦尔执导、根据小说《西线无战事》以及一些文献资料改编的《前线》,用多名演员的“喋喋不休”,把观众带回一战西线战场。《西线无战事》里德国士兵对战争由爱到怕、由惧到恨的心理转变,《前线》拿来放在同盟国及协约国的普通战士身上,德、法、英及比利时四国的士兵,用各自的母语交错叙述个体在前线的生存与挣扎,观众并不需要把演员说的每句话都听明白,但会知道每句台词都由他们绝望的内心发出。
如果说《前线》把不同阵营的士兵等同视为一战背景下的受害者,波兰导演保罗·巴尔格特执导的《卡尔·霍克的影集》,则展示二战加害者纳粹军人鲜为人知的一面。一组数量庞大的公开照片显示,1944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德国军官及士兵,脸上并没写着杀人机器的字样,相反他们晒太阳、拉手风琴、野餐、与动物嬉戏,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当演员依靠想象,将被投射到舞台后方的照片中的情境“还原”,似乎在说“阳光下的罪恶”,换个时间地点仍会发生。
事实上立陶宛国家剧院出品,波兰剧场翘楚克里斯蒂安·陆帕带来的《英雄广场》,便指出二战虽然早已结束,但纳粹阴魂并没随之终止作乱。1938年希特勒率领德国军队进驻维也纳市中心的英雄广场,奥地利教授举家流亡,“和平年代”重返故土,却没逃脱被纳粹主义“追杀”的命运,在希特勒入侵奥地利50周年之际跳楼自杀。更可怖的是,他在不知不觉间,已变成极权行为的代表,一双看不见的魔爪,早伸向身边的人。
这种反讽,由伯恩哈德剧本中富有音律感的大体量独白赋予,陆帕巧妙将独白提取为音乐节律,任其在看似难有尽头的时间长廊里反复变奏,轰炸观众。而陆帕弟子格热戈日·亚日那带来的《殉道者》,则借凡事必问《圣经》的华沙普通女中学生的极端行为,探讨某种程度上近似纳粹行为的当代宗教狂热生发的土壤。
另一位波兰名导格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执导的《阿波隆尼亚》,以拼贴的方式,将因藏匿犹太人而死于纳粹枪口的波兰女性,与古希腊神话中为国家、替丈夫牺牲的两位女性并置讲述,救助与牺牲对其时其地的个体而言,均意义重大,但时过境迁放于人类历史长河,似乎无足轻重。借助即时摄影现场制造以及提前录制的影像,此种荒诞变形放大,观众的恐惧与战栗,比置身在波兰导演帕维尔·帕西尼带来的浸没式戏剧,同样讲述女性潜藏犹太人的《藏匿》中时,还要强烈。
而仅从上述作品的题材反观国内戏剧环境,我们的创作者似乎先天缺乏面对战争的勇气。近20年,除了田沁鑫编剧、导演的《生死场》《四世同堂》,国内再无值得一说,反映一段特殊历史的戏剧作品。扩延到影视剧,更是抗战雷剧、神剧满天飞。本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沉重启示之一,大约是国内的艺术创作者,如何学会不再带头“善忘历史”。(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