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在西方显“老态” 中西互联网发展差异大
http://www.lywxww.com 2015-03-26 08:38:55 来源:环球时报综合 【字号 大 中 小】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社交网站让你厌烦了吗?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3月上旬的一篇报道称,中国人对社交媒体的态度趋冷,全球知名市场研究集团凯度发布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称,与上一年相比,认为社交媒体让自己生活变糟的人增加了一倍。无论该结论精确与否,它反映出社交媒体给很多人带来了麻烦或烦恼。事实上,在互联网市场相对饱和、社交媒体渗透率即普及度较高的欧美国家,也有这样的趋势,而且社交媒体的用户在分化。社交媒体的存在不到10年,著名的脸谱(Facebook)向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是2006年,但它们迅速带来“社交媒体时代”,足显其魅力。生活因社交媒体而丰富、便利,但也带来诸多烦恼、抱怨,一些人开始期盼宁静网络世界的回归。社交媒体在衰落吗?一名研究新媒体的德国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热度的变化反映了民众对网络的认识更加成熟,也反映出可以选择的手段在多样化。社交媒体虽然问题很多,但它不会走向没落,未来全球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仍会持续增加。
社交媒体在美越过巅峰
在社交网络巨头脸谱的诞生地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已日趋理性。
在美国,社交狂热曾催生“自恋一代”,导致不少夫妻离异,以至于有人戏称社交网络已走向其反面,成为“反社交”网络。很多人逐渐意识到,个人生活太过“公众化”不是好事,毕竟太多的互动和参与会令人疲惫。此外,由于社交网络让朋友之间的联系增加,发生在亲友身上的不利事件,如下岗、住院、刑事案件等容易产生负面影响,著名调查机构皮尤称之为“关心的代价”。
佐治亚大学教授伊塔伊认为,一些社交网络变得庞大无比,社交元素反而失却了。对很多人来说,脸谱和推特已成为“个人广播工具”,让他们向一个大的群体播报生活中的大事,却不是真正分享。牛津大学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表示,人类的大脑仅有能力维持150个稳定的朋友关系,超出这个数字,关系就会浮于表面。
2013年,皮尤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青少年对脸谱的兴奋度大不如前,因为他们“不喜欢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加入,大家过度分享”。如果说公众遗弃或疏远社交网络尚为时过早,它们的用户日益分化却是事实。与早年大家蜂拥而至使用某一个社交媒体不同,如今可以选择很多应用工具。一些小众、无名的社交网络让人在网络上体验飞短流长的同时,也能保持自己的私密,没有人知道你的哪位朋友说了什么。
皮尤中心2014年9月的调查证实了这一趋势。调查发现,脸谱仍是迄今为止最受美国人欢迎的社交媒体,但其用户增长放缓,“推特”“图钉”(Pinterest)和“领英”等社交平台,过去一年中成年人用户增长显著。社交网络用户的新特点是:52%的成年网民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社交网络;18-29岁人群中53%使用Instagram;有大学学历的半数使用“领英”;42%的女性网民使用“图钉”。有人预计,2015年,不少社交媒体用户会选择避开对自己状况的公开更新,回归更加隐秘的私人社交网络。
平均寿命是五至七年
“如果你要问这些网民都在社交网站上干什么?他们会反驳你一句,如果不上社交网站,你能干什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学者麦克赫姆说,人们在网站上无限制地和朋友们聊天,不再有诸如手机通话打出天价话费的担心;人们在网站上交朋友,不需要真的约在公园或麦当劳,一个摄像头和一个耳机就够了。还有很多人在上面过着“另一个我”的生活:贴上自己创作的诗歌,发布图文并茂的“新闻稿”,炫耀自己与某位影视明星的合影……尽情展示才华。
一向以爱读书看报闻名的英国人,也自觉社交媒体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英国负责监管通信业以及广播媒体的通信委员会调查发现,英国人已将社交网络视作“生活必需品”:40%以上的人表示会减少“下馆子”和度假开支,只有10%的人表示愿意减少上网,尤其是登录社交网站的费用。负责《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调查的CTR(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凯度集团的合资企业)媒介与消费行为研究总经理沈颖,向《环球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社交媒体在英国的渗透率高达59%。
“我厌倦了自拍,厌倦了臀拍,厌倦了低级的吹嘘夸耀以及无休止的话题标签……”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名记者抱怨道,“2015年,我期待网络能承担起更大社会责任,也希望那些企业将网络还给我们,给我们一个宁静的空间。但我预感这不会发生。(我)并非想要断网,没这个必要,只是希望停止使用它发布无关痛痒的信息。”
相比英国的高普及率,德国显得有些“另类”。德国企业和机构较少使用社交媒体,德国人在公务活动中较少使用社交媒体。根据沈颖向《环球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2014年社交媒体在德国的渗透率仅为44%。与别国用户呈现出的“学历与社交媒体的使用呈正相关”不同,德国中等教育水平的群体拥有最多的社交媒体使用者。但社交媒体在德国的境遇变化比较明显。
德国社交网站十有八九遭遇“发展瓶颈”。像曾经风光无限的StudiVZ曾开设多个分站。几年前,该网站一个月的访问量达到4.66亿,之后只剩4000万,现在只有2000万。StudiVZ还关闭了其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波兰的网站。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目前在德国的主要社交媒体有脸谱,YouTube,Google+,VZ-Netzwerk,Xing,“推特”,MyVideo等。脸谱一直是德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其账户的受众占全部用户的2/3左右。但脸谱在德国正面临用户减少的趋势,德国人使用“推特”的热潮也有所减退。
有分析认为,在经过5年的热潮后,社交网站在德国逐渐变凉,进入“平静期”。德国《焦点》周刊总结称,社交网站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在网络行业来说,已经算“中年人”了。社交网站以前的卖点是新的应用软件和功能——用来保持新鲜感,但现在已经很难有新的突出卖点。这对主要群体是年轻人的社交网站来说,是致命弱点。专家认为,社交网站的平均寿命是五至七年。
德国布伦瑞克艺术大学新媒体研究学者鲍格曼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社交网络已褪去“光环”。的确,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更强调主体地位。但许多人逐渐发现,自己成了社交网络的攻击对象。其次,社交网站缺乏隐私保护,像脸谱的隐私保护选项十分复杂,很少有人真正清楚。特别是在美国国家安全局丑闻曝光后,欧洲人越来越担心社交网站上个人数据被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