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正文

福州晚报:肩挑粪桶 巧运枪支闯“虎穴”

罗源桂林村老地下党员讲述战火纷飞的故事

http://www.lywxww.com  2016-06-30 15:04:54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林永华(左)和林焕意聊起当年的往事。

  村民还记着这位老党员林永华。

  林永华享受天伦之乐。

  开栏语

  福州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全市有连江、罗源、福清3个老区县(市),长乐、永泰、闽侯、闽清、晋安、仓山、马尾7个老区分布县(市)区。

  今年恰逢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共福州组织成立90周年,用独特的新闻视角观察记录老区,正是我们纪念这个光辉历程的题中之义。

  今天起,福州晚报携手中共福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福州市老区办、福州市党史研究室、福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启动“走进老区”系列报道,重温红色记忆,展现老区新貌。

  这是一座千年古城,始建于唐,得名于宋,别号罗川;

  这是一块革命热土,飞竹暴动,北上抗日,红旗不倒。

  这就是东濒东海、西邻闽侯、南接连江、北靠宁德,有着“红旗不倒”“闽东苏区县”等美誉的罗源县。

  今天,本报带您跟着“走进老区”的步伐,“走进”罗源县起步镇桂林村,听九旬老地下党员讲述战火纷飞的红色年代。

  罗源桂林村如今展新颜

  罗源县是福州市3个老区重点县之一,是闽东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也是闽东苏区县,被国务院认定为享受原中央苏区政策待遇县。

  1931年,罗源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罗源应德支部的成立,揭开了罗源工农武装斗争的新序幕;1935年,罗源地方革命武装配合由粟裕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解放了罗源县城。邓子恢、陶铸、叶飞、寻淮洲、乐少华等都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

  据悉,罗源县共有143个行政村被认定为革命老区村,382个为老区自然村,其中91个被认定为老区基点自然村。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人员及“五老”人员有3552人。

  而罗源县起步镇,有七成的村子都是革命老区村,素有“小罗源”之称的桂林村便是其中之一。1947年7月,罗源城工部地下党组织在此成立联络站;1948年8月,罗源党组织(即区工委)成立,机关就设于该村。

  记者日前驱车前往桂林村,见到村内道路四通八达,且平坦开阔,两侧田地是成片的蔬菜园以及特色草皮地,改革开放前的“粟米充饥、补丁光荣、道路不平、油灯不明”的旧貌都已不见。

 

  设计闯“虎穴”粪桶巧运枪

  在这样的红色环境里,1947年至1949年,桂林村先后有十余名“地下党”加入党组织,他们在打击鱼霸、发展党员、收集输送军用品和日常用品支援罗源人民游击队等方面,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斗争。

  老地下党员林永华和林焕意,参与见证了这段历史,他们是桂林村仅剩的“五老”人员。

  91岁高龄的林永华,仍然耳聪目明,得知记者来意,便说起了当年许多故事。

  “要说最惊险的,那要数运送枪支这件事。”林永华打开了话匣子。1949年上半年,有国民党败兵过罗源境,时任区工委书记的陈闻,巧引几个败兵到桂林村,用200多块银元购买了冲锋枪一支、卜克枪一支、子弹百余发。运送这些军用品到罗源人民游击队驻地,是一个光荣而危险的任务,林永华成为其中一员。

  桂林村到城关需翻越起步岭,岭上设有国民党岗哨,十分危险。从单线联络的上级林焕镛手里接到任务后,林永华琢磨了一夜,终于想到了一条妙计。

  当年常有农民挑柴到城里卖,也有人到城里挑粪水肥田,林永华巧妙地把这两种做法结合起来,将一根根木柴竖放进空粪桶内,约一米长的冲锋枪夹在其中,隐而不见。

  林永华还特意把粪桶弄得脏一点、臭一点,一早就壮着胆子出发了。“一上岭,我就心里打鼓,但还是鼓励自己不要害怕,把步子迈稳了。”也是初生牛犊,林永华硬是挑着粪桶到了岭上,而国民党兵正荷枪实弹检查来往行人。

  一名国民党兵示意另一人前来查看林永华的担子,林永华回忆说自己当时也很紧张:“担子离国民党兵只有2米远,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他掩着鼻子过来,伸出手里的枪往木柴上拨了拨,不知是臭味熏得难受,还是他们一向觉得粪桶没看头,只见他瞄一眼就转身了。我吓得愣在原地,直到他背朝着我做了个‘过’的手势,我连忙迈开步子走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护送一担咸鱼穿烂一双草鞋

  现在的林永华腿脚不便,不得不拄着拐杖,与儿子相依为命。而在当年,他可是有一副好脚力。

  以前,桂林联络站还常常给游击队输送电筒、电池、黄豆、食盐等日常用品和食品。临近解放的最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林焕镛等罗源城工部各村的代表成员都聚集到古田山头面,与解放军会合,部署作战。队伍庞大,后勤工作也紧张起来。

  林永华负责挑的是大几十斤重的咸鱼,他和同村的一行12人,穿上草鞋、挑上担子,开始了长途跋涉。

  林永华记得,他们从桂林村出发,向北走到起步镇党林村附近,就发现直通洪洋乡的南山上有国民党部队驻扎,于是大家转而向东,经护国村,从水口洋自然村的后山斜向通往洪洋,一路上像这样为避开各山头的国民党岗哨,他们就得负重迂回、择荒山、走野路。

  林永华说:“我们至少要走一天半才能把东西送到,夜里实在走不动了,大家就在偏僻的地方打个盹……一个来回,一双草鞋就磨烂了。”

  “我当时还得了一枚纪念章!”林永华笑着说起这事,“有一次,我挑咸鱼到山头面,一个首长模样的人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说‘你这小鬼很勇敢,给你一枚纪念章,记一功’。”

  然而,因为家中一场大火,纪念章等都没了。如今,在林永华家中,印有领导人肖像的日历成了他的纪念物。

  像这样冒着危险奔走,林永华能完整记忆的已经不多了,但他最难忘的是林焕镛于1948年冬被捕入狱的惨痛经历。林焕镛受尽吊打、喷盐水、坐老虎凳、火烫、灌辣椒水等残暴折磨两个月,不曾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和党组织的活动情况,终经联名保释而获释,之后继续带领地下党员和游击队做好支前筹粮、送情报、购买物资等大量工作。

  林永华说:“我们这些人,命都豁得出去,一心想着解放,让大伙过上好日子。”

 

  现在父慈子孝关心国家大事

  回忆当年,林永华难掩一脸的自豪。

  建国后,林永华继续发光发热。1960年底,林永华带领的生产队连年被评为“红旗小队”,还在洪灾时连续三日三夜抗险救灾,获评“福州市模范”。

  如今,林永华已失去了劳动能力,闲在家里,看电视成了他的日常爱好。

  “看看新闻节目,我还可以知道点国家大事。”林永华告诉记者,党和政府逢年过节都来慰问他,还特意给他家里安装了数字电视。

  空闲时,林永华坐在大门口,与村里的老人话话家常,与同是“五老”的林焕意聊聊革命岁月。

  而他的儿子总会在一旁,为林永华轻摇蒲扇。在邻居的眼中,他们是父慈子孝,享受着天伦之乐。

  时间似流水,斑驳的抽屉里,一本86年的党费证,见证了林永华不平凡的过往。

  “村有一老,如有一宝。”起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县里和镇里都很关心这些老区村和“五老”人员,一方面加强老区村的基础建设、提高老区农民的收入,一方面提高“五老”的生活待遇,如生活定补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800元提高至880元,门诊医疗费从每人每年400元调高到450元。

  (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陈雁真 刘其燚 文/摄)

更多新闻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