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正文

村民自筹60万元重修陈显伯故居

南宋先贤事迹影响罗源飞竹镇大善村历代陈氏族人

http://www.lywxww.com  2015-02-05 10:39:34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记者黄洋文/摄通讯员谢闽星刘其燚

  说起罗源历史文化名人,出生于飞竹镇大善村的南宋尚书陈显伯广为人知。他为罗源民众兴办书院、挖井铺路等感人善举,为人传颂,其故居也被几代陈氏族人悉心保护着。去年9月,村民们还自发筹资对故居进行重新修缮,如今,修复工作已近尾声。

  村民自筹60万元重修故居

  昨日,记者驱车来到飞竹镇大善村。陈显伯故居坐落在一片青山脚下,屋前的空埕上,保留着建于南宋时期的上马堂。记者看到,上马堂两侧分别立着两根石柱,中间卧有一块长方形石头,是古代官员上下马时使用的,为了避讳,均称为上马石。依照古时制度,上马石是宅府主人身份、等级的象征。

  “陈显伯故居在过去近百年时间内,屡遭不测,破损严重,令人惋惜。”村民陈玉善介绍,1934年,故居惨遭一场大火的肆虐,两座房屋及大量珍贵文物被烧毁。上马堂里原有12根石柱很是壮观,因年代久远,现在仅剩下4根,屋前立着的3对旗杆林,如今也看不见了。

  火灾过后,村民们用36担稻谷换来一座旧民房卸下的建筑材料,再加上留下的片瓦残砖开始重建,后来还进行了二度修缮,但近年来建筑主体梁柱被白蚁侵蚀严重。去年9月,村民和从村里走出的陈氏族人自筹资金60万元重修陈显伯纪念堂,选用土木结构,内部悬挂由族谱收集来的肖像画,并陈列陈显伯事迹榜,供大家参观朝拜。

  陈显伯兴学育才造福乡野

  陈显伯故居几经沧桑考验,依然被几代村民悉心守护,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记者在陈显伯祖屋大厅墙上悬挂的“陈显伯事迹”展板上找到了答案。

  公元1260年,官至礼部尚书的陈显伯告老返乡,他心系民众,足迹遍布罗源各地,如今松山镇的“八井”畲族村、城关的府前街等地名都由他而来。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重视兴学育才,在罗源城关江尾下独资创办了“松亭书院”,置禀田为教育经费。他还常到书院和学生讲义理之学,教习科举之文,凡读过经馆者均可免费入学,以研究儒家经典为主。据《罗源县志》记载,“罗人之学以斯为盛”。

  大善村人秉承先人教诲,尊师重教自古蔚然成风。“困难时期,族人把陈显伯祖厝腾出当校舍,直到1974年村里建了学校后,我们才搬出去上学。”村民陈玉春说,村里出了不少大学生、博士、教授,甚至有的当上了科学家。

  陈显伯精神影响代代族人

  “受陈显伯影响,大善村仍保留着淳朴的互助民风,家风、学风、民风三位一体,社会风气充满正能量。”罗源县陈氏源流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陈承梅说,谁家盖房子,村民都会争着去帮工,谁家有困难,村民都会主动伸出援手,一批批好人好事在这里涌现。

  村民陈玉华义务帮助碧里乡吉壁村打通隧道的义事便是其中之一。

  吉壁村是罗源湾的边远小渔村,全村1400多人到乡里、县城只能靠坐船。全村人都盼着公路能通到村口,改变大家的生活。1998年,时任飞竹镇水利站工程师的陈玉华得知吉壁村村民的困境,投入5个多月时间,义务进行实地勘探和设计施工方案,帮助村民打通了从碧里乡通往吉壁村的吉壁隧道,这也是我省首条村级公路隧道。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