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正文

福州日报:转富了农民 转活了产业

http://www.lywxww.com  2014-11-18 09:43:40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罗源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土地找“好婆家”

  ■郑秀杰陈雁真刘其燚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时强调:“福建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多样性农业特点突出,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近日,罗源县提出,要着力实施六大特色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持续做好土地流转这篇文章,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荒地成了“金母鸡”

  罗源飞竹镇,是全省土地确权试点乡镇。在这里,不少“沉睡”的土地,正被逐步“激活”。陶洋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村里的145亩土地目前已顺利流转。

  “这些流转的土地建成食用菌基地,采用‘合作社+农户’和‘企业+农户’两种模式经营,进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这种方式让农民利益有保障,大家容易接受。”飞竹镇副镇长陈建铭介绍,村民们年底就能收获它下的“金鸡蛋”了。

  “下陶洋”段的25亩田地,土地贫瘠,去年底被7户村民以每年每亩500元的租金,租下来种香菇。“三角洋”里流转的120亩土地,如今由祥源综合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1390万元进行平整,预计年底建成一期40亩的大棚花菇基地。

  “我们这烂泥田也叫‘水浸田’,以前种水稻,得先从山上砍来木头,一段一段横在田里垫脚,踩着它插秧,一脚没踩实滑下去,冷水就浸到腰部。”村民朱盛清在“三角洋”有3亩“水浸田”,收成低,每年都不够一家人的口粮。

  近年来,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的只有20多个年老的村民,田地抛荒4年多。村支书朱敏说:“去年底,我们召开了村民集体会议。得知土地流转保底入股的方式稳赚不赔,还可能有不错的效益,村民都表示赞同。”

  “我们是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土地资源结合生态资源做文章,可提高农业效益、档次。”飞竹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平台负责人肖善冰说,镇政府对接福建乡状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洋炳、官路下、飞竹、塔里洋、马洋一带5个村2000亩左右抛荒的山地、竹林,与当地的畲族文化结合,改造成大型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综合体。目前,首期400亩土地流转已完成。

  召开村民大会、挨家挨户宣讲消解群众顾虑,航拍、实地测量解决抛荒地界限不明等问题……目前,飞竹土地确权行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引进这样的企业,能保住祖辈留下的东西,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实惠,是大好事呀!”村民老黄很是感慨,现在,流转协议一签,大家能坐收每亩100公斤粮食的年租,若愿意反包土地按公司标准种植,还能干番小事业。

  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罗源县已流转的1.65万亩土地,80%以上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土地入股、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种发展模式,发展产业的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

  据了解,县农业局对土地流转面积达100亩以上的村,给工作人员发放每亩100元的工作经费,以加快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目前,罗源县已建成1个县级和11个乡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平台。

  “加快土地流转,有助于现代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罗源县农业局局长雷霹说,在政策的引导下,全县有171个进行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户专业种养大户,50多个家庭农场,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魅力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