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罗源新闻网 >> 热点头条 >> 正文

罗源竹编艺人从业34年 从竹子到礼篮的指尖魔法

http://www.lywxww.com  2013-11-23 22:00:49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福州新闻网讯 22日,记者来到罗源县中房镇上宅坑里自然村采访,突然听到一阵鞭炮声,原来是几户人家同时到村里的竹编艺人连肇容家,为取走预订的礼篮而放的喜炮。年底将至,办喜事的越来越多,连肇容又要忙不过来了。

  近年来,随着复古婚礼兴起,竹编套装礼篮日益盛行,连乔迁、贺寿等都少不了礼篮,作为中房现存唯一的竹编手工作坊,连肇容家的门槛都被预订、取货的人给磨滑了。

  从农具到礼篮的转型

  “我女儿要结婚了,听说连师傅手艺精,就订了一套,真的很好啊!”22日,来自长乐的李先生十分满意地取走了礼篮。

  连肇容竹编礼篮做工之精美远近闻名,福州、厦门甚至江西都有人慕名来电订购。今年52岁的他从事手工竹制品这行已有34年。“18岁我就开始学竹编。”连肇容回忆说,为学好这门手艺谋生,年少的他跟着古田来的“竹匠”走南闯北,挨家挨户给人编制竹农具。

  一年20元钱的低廉学徒工资,连肇容领了4年,终于练就了让竹子华丽变身的指尖魔法:把一棵竹子剖削成很薄的篾片和极细的篾丝,通过制编、修补、挑、压、弹、插、绕、穿、贴等一系列技法,编出竹篓、畚箕、竹匾、竹筐以及礼篮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竹制品。

出师后的连肇容凭着出色的手艺,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竹编师傅,乡里大部分的竹制农具都出自他的巧手。然而由于时代变迁以及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原本炙手可热的技艺仿佛一夜间萎缩冷却,仅能勉强维生。

  连肇容无力再单干,转投闽侯一家竹编厂,由于背井离乡,他始终感觉这不是最好的出路。他关注市场发现,只有礼篮的销售依然紧俏。于是他回到家乡,开始从事礼篮制作并持续到现在。

 

 

  招牌工艺精益求精

  记者采访时,连师父给连江客户编制的礼篮已近尾声,只见他拿着毛笔在竹篮提手边认真写下客户名字,写得不满意就薄刮一层再写一次。“原来没写这些,但是我看客人自己用刀刻记号,我很心疼,就自学毛笔字,给客人写上名字,这样他们会保护得更好。”

  “饵如琥珀,情若昆仑”,连肇容最后用毛笔在小礼篮的两侧雕琢般写下这八字小楷,如锦上添花,“这几个字的意思是礼轻情意重,大多是写在闺女给娘家送糕点的礼篮上”。

  据连师傅介绍,要做好礼篮套装丝毫马虎不得,不仅要有娴熟的剖、削、编、制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礼篮一般有直径28、38、42、48厘米四种规格,每一套有三层,层层套叠,每层有配套的尺寸,想做到不紧不松、恰到好处,每个规格的误差绝不能超过2毫米。

  恰是这些细节处的艺术,使得手工礼篮具有机器制造的竹篮所无法企及的精细玲珑。连师傅还偷乐着告诉我们,在竹编厂工作期间他还学到了给竹篮防霉、防蛀的窍门:将竹子在特制的药水中浸泡,篾丝需要2小时,竹片则需12小时方可达到效果。村里早先买过连师傅礼篮的人都赞不绝口,说是的确从不发霉、经久耐用。

  指尖魔法何以为继

  “我的活儿比较细,订单倒不愁没有,就是收不到徒弟。”连肇容原本微笑的脸,说到这里顿时没了笑意。一直坚持精益求精的连师傅总希望能找到一个得意门生来传承自己的技艺,然而竹编这门手艺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虽然规格38厘米的礼篮要卖到1500元,似乎价格不菲,但是与至少10天的工时一合计,连师傅一天的工资只有150元。

  “赚得少,活儿又累,年轻人哪里坐得住啊!”连师傅一脸无奈地说,干这行的确辛苦,为了多赚一些,他只好每天增加工时,要编出细活,又极费眼力、脑力,“编制时我常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都熬出胃病了”。

  纯手工编织的竹器,曾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如今,它们只能成为渐行渐远的风景,淡出历史舞台,竹编技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从兴旺到萧条,因为时代在发展,没办法!”入行三十余载的连师傅见证了竹编手工艺的风雨变迁,只能在礼篮制作时,回味往昔的似火光阴……

  (福州日报记者 王元锴 通讯员 洪映 康琳)

 
魅力罗源